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热点面对面

    高考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你怎么看?

    ——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24日   06 版)

        高考改革持续加力,但地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依旧存在

        记者:2013高考刚刚结束,公众对高考的讨论仍在持续。今年首度执行的异地高考政策遇冷,和此前千呼万唤的“热切”形成明显反差。不少公众对这一政策的期待也在逐步“冷却”,觉得此政策仅作为“政府意见”,难以撬动“北上广”等核心地带,您怎么看?

        郑若玲:今年的异地高考政策遇冷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些地方政策出台晚于高考报名时间,导致外地考生只能回原籍报名或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在地户口;另一方面可能是异地高考考生密集的“北上广”门槛太高或开放度太低,致使符合报名条件或有兴趣报名的考生少,而在异地高考政策宽松的省份,又因为本身高考竞争激烈而使符合条件的异地考生更愿意选择回原籍参加考试和录取。

        在分省录取体制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高度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不改变的情况下,即使全国各地均对考生放开异地高考,异地高考的考生也将高度集中于“北上广”等核心地带。而由于要面对本地人口意愿、城市接纳能力、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等诸多压力,加上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作祟,这些核心地带省市在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时必然分外小心谨慎。

        这些地方的异地高考政策承载着政治、经济、人口、就业、户籍等诸多重负,操作起来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即使允许异地考生就地高考,可能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升学问题,但也可能随之带来其他诸多矛盾或不满,因此,异地高考只是一个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治标而非治本之策,异地高考这一基于公平的理想政策要落实,还须解决来自各方利益群体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注定需要一个较长时日。

        在异地高考政策上,由于各省市情况不同且差异很大,教育部无法出台具体的政策,只能提出指导性意见,异地高考的具体政策仍须由各省市自行制定。如果政府强行实施“一刀切”政策,非但无益于解决目前的问题,而且可能引起更强烈的社会震荡。

        记者:最近有报道说,日本政府计划在五年后废除目前的全国统考制度,改为数次统考,选择最佳一次的成绩报考希望的大学。其实类似的呼声在我国同样存在,一次性统一高考存废之争实际上是对高考公平的一个争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若玲:日本于1979年起对国立和公立大学实行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同时各高校还会对报考本校的考生进行各具特色的第二次考试,实行招考分离的管理体制,即统一考试、自主招生。

        日本政府酝酿改一次统考为数次统考,显然意在分散一次统考的风险,给考生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也趁机减轻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这一改革动议深受美国的高校招考制度影响,我国也曾有过类似的提议。但在我国,目前暂不具备实行数次统考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我国高考规模太大,每年考生有九百万之众,组织一次统考尚且如临大敌,组织五次、六次甚至更多次的统考,压力之大、耗费之多不难想见;二是民众的考试心态不够平和,如果实行数次统考而取最佳一次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则多数考生因寄望于下一次更出色发挥,仍可能会以目前对待一次考试的心态来对待数次考试,考生的心理压力不但巨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对其影响有可能如网友所戏称的“由斩首变凌迟”。

        增加考试次数以分散“一考定终身”风险固然是改革的趋势之一,但当下高考改革还有更为急迫的任务:一是提高命题的科学化水平,将真正有潜质、有才能的生源选拔出来;二是分层分类进行统考,将真正适合的生源挑选出来;三是实行招考分离,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使高校的招生与培养机制真正交融统合,相得益彰。

        记者:近几年促进高考公平的改革力度其实很大,比如异地高考、边远贫困地区政策倾斜等等,但是很多公众总是觉得没有触及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各地录取名额差异等问题。如何理解这种理想期待和现实进展之间的差距?

        郑若玲:的确,近年来政府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理念,制定和出台了各种推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公平的政策。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稳步推进。关涉高考公平的诸多问题中,目前最为人关注的莫过于地域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这也是一个在全国两会上多年被一再重提的老话题。而实际上,入学机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公平问题,其背后有着沉重的的历史欠账、无奈的社会境况以及复杂的影响因素,是一个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文化基础、就业流向、地方投入等多方面相关的复杂问题。包袱太重,自然步履维艰。因此,很多公众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理想期待与现实进展之间的差距颇有微词也就不足为奇了。政府除了下大力气尽可能矫治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地域失衡的局面,还应发挥更大的政策调控与监管力量,推动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在各地招生名额的调整进程。

        需要强调的是,高考毕竟只是高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其功能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高考来解决教育公平的所有问题。事实上,高考面对教育资源失衡这一复杂问题是很无力的。(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