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的主要功能是激励创造更多的科技知识,科技政策应以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为目标。”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以一位科技政策研究者的身份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科技政策营造科研环境的有关看法。
科技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促进科技知识创造的政策措施和促进科技知识扩散及其应用的政策措施。王春法认为,目前我们的科技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看重结果,对科研人员不够重视:“科技政策过分强调科技结果而不是科技过程,科技政策多变、善变。这种趋势使科技人员对未来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疲于应对科技政策调整带来的科研环境变化,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研究开发活动。”
这么多年来尽管一直在强调科技体制改革,但是我国科技体制仍然被认为是阻碍科技进步的突出问题。有人说,科技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科技发展最大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现在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人才。王春法认为这与科研环境不无关系。因此“创造稳定可预期的科研环境是科技政策的重要功能和职责。”
那么到底什么是科研环境?王春法认为,从大体的方面讲科研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设置、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他分析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高度依赖科研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所创造的绩效不仅与其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科研环境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强度如何,主要表现为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成果,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人员受科研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元。”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际上是科研环境对科技人员施之以激励的产物。什么是好的科研环境?王春法说,“好的科研环境是让科研人员对未来形成一种稳定预期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在这种环境下,知道现在努力工作深入研究的话,将来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未来自己在事业上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而不是在行为模式上看重短期效应,养成投机心理。”他认为现在有一些宣传优秀科技人员的活动,许多人到现场后听得感动,看得心动,回去之后不动,这主要是环境导致。“多变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看不清未来的前景,无法进行精确的成本收益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消极等待,要么追求短期收益。”
王春法认为,科技政策的核心功能就是创造一种稳定可预期的科研环境,频繁的政策调整会使科技人员对科研环境产生不信任感,破坏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机会主义。“科技界的浮躁首先是科研环境的浮躁,而科研环境的浮躁又源于科技政策的浮躁。”他说。
科研人员需要的是:相对充足的经费和思考的时间,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良好的评价体系。但很多情况表明,目前决策者提供给科研人员的并不是这样的环境。“一个好的科研体制,它的正常运行机制主要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公平的博弈规则,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具体的管理,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王春法说。
他建议,“科技政策应该更多地关注科研人员的需求和渴望。要倡导科研环境导向的科技政策,将科技政策的关键点紧紧盯在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发挥上,不折腾,大幅度降低科研环境的不确定性,让科研人员在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科研环境中做出理性选择。”在创新环境上,企业的利润应该来自创新,科研人员的成果应该来自于自己持续的积累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政策应该解决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实际上国外也非常注重降低科研环境的不确定性,英国议会科技政策办公室曾发表一篇文章称,要“应对科研环境的不确定性”,稳定的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在创造稳定可预期的科研环境方面,科技社团能够做什么呢?王春法分析说,科技社团可以在政府和市场两者之间发挥有效作用。科协组织和各科技社团在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方面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包括组织保障和环境营造。“对科研人员的评价,社团比政府有权威,因为它是以同行认可为基础的。但现在我们做得不够,政府对项目的评价带有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一种期待和预期,他最清楚这种项目的成果是不是符合政府的需求,但是对科技人员的评价确实很难说,在这方面科技社团可以发挥作用。”
所以他认为科技社团有如下使命:营造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避免社会力量对科技界的过度介入;建立权威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培育求真创新的科学文化。
最后王春法讲到丁肇中“三个不知道”的故事。有人问丁肇中“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丁肇中连答三个“不知道”。
“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更加淡定从容,心无旁骛地从事科学研究”。王春法呼吁对科学技术要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功利心;依靠科学技术但不要认为每个科学研究项目都能解决具体问题。“现在在科研项目设置上要求每个科研项目都要说清楚它的经济社会效益、说明能解决当下的何种具体问题,这不符合科学精神。”王春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