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开放的姿态与透明的信息
观察者们“应该在这次行动值得称赞的地方不吝赞赏。是时候认识到这一点了:中国已有所改变”。
这句话出自《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社论,这本以严谨和严格著称于世的科学杂志,在该社论中还使用了“典范性”、“令人钦佩”等词汇,以回应国际舆论对中国H7N9禽流感防控行动的质疑。
与过去相比,在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时,我国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公开透明方式,不仅每天及时向社会更新发布疫情信息,还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与全球公共卫生和研究机构分享基因序列数据、诊断监测方案以及病毒毒株。
“定期更新疫情信息和公开透明地分享信息,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开放姿态。”我国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合考察组”,考察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透明、及时地分享技术信息、数据和毒株的一系列措施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措施对认识H7N9禽流感病毒、开展风险评估和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都有重大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中国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行动迅速、信息透明,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
疫情防控上的开放姿态不仅赢得了国际赞誉,也得到了国内公众的普遍肯定。全国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管理中心的一次电话调查显示,80%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政府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表示满意,认为政府公布疫情信息及时,对政府完全控制疫情发展的能力有信心。
H7N9只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了我国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上的一个成功经验和未来方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透明的方式实现传染病的社会共防共治。
更完备的法规与预警体系
开放的姿态离不开严密的疫情防控法规和监测预警体系。经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沉痛洗礼,我国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上的法规与预警体系越发完备。
2004年,我国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完善疫情报告、通告和公布制度。此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
国家卫计委介绍,各地、各部门先后制定、修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多部、地方性法规20多部、地方政府规章40多部,卫生部门还制定修订了50项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规之外,传染病预警体系也开始成网。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全国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
同时,我国还设立了3500多个国家级监测点,对霍乱、流感和艾滋病等29种传染病和4种媒介生物开展监测。
更少的感染与更多的消除
防控措施的得力,使我国重大传染病的感染者和死亡率直线下降:
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此外,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5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据估算,全国因此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共约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约400万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近2000万人。
伴随着感染与死亡数量的减少,一些传染病本身也开始被消除,不再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2007年,我国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除丝虫病;2012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我国成功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同年,我国疟疾报告病例较2004年下降94%,基本具备消除条件。
将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本报记者 陈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