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

    最美基层干部

    局长“卧底”去打工

    ——记云南曲靖市驻长三角招商分局副局长陈家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8日   04 版)
    陈家顺向制衣女工了解情况。 资料照片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这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活动的一段颁奖词,说的正是原任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共产党员陈家顺。

        从2007年起,陈家顺先后帮助5000多名农民工走上了外出务工的致富之路,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化解集体辞职或罢工事件15起,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用7万余元,为农民工挽回损失16万余元,帮助农民工购买往返车票4251人次。

        “今年,我们又介绍了200多人到苏州工作,同时也在跟一些企业沟通,希望他们到云南建厂。”今年2月份,陈家顺离开义乌,正式来到曲靖市政府驻苏州办事处工作,担任曲靖市驻长三角招商分局副局长。在苏州的短短几个月里,他走访了10多家企业,拜访企业老总及相关负责人50多位,帮助农民工安排工作岗位200多个。现在的陈家顺岗位变了,但为农民工服务的心依旧。

        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聘者

        浙江华统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文还记得几年前那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聘者——来者不谈待遇条件,只要求试用一个月。

        进入公司后,陈家顺被安排养病猪。每天上工,他清理完猪栏里的猪粪,还要处理病死的猪。死猪的恶臭常常令他恶心呕吐,吃不下饭,但他咬牙坚持。通过亲身体验,他了解到,这里适合年纪偏大又缺少文化技能的农民工,于是他陆续介绍了一批50多岁的家乡农民到这里打工。

        陈家顺发现,农民工最关心的是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只有亲自了解企业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他说:“以干部身份去企业调查用工情况,看到的、听到的永远都是好的,但是真实情况我们根本不晓得。”2007年起,他担任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后,为具体摸清农民工工作情况,先后深入5家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只要把群众当自己的亲人,你就会全心全意为他们做事;也只有把群众当自己的亲人,你才会在他们身上倾注一切。”这是陈家顺最切身的感受。他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尝甘苦,深入察实情,装卸工、学校教师、仓库保管员、猪场饲养员他都干过。他还对义乌市及周边的678家各类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向曲靖市和沾益县相关部门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农民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陈家顺说:“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在义乌,“有事就找陈家顺”已成了广大农民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农民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随叫随到”是陈家顺工作的金字招牌。

        那是2008年的春节,曲靖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徐树荣等十多名农民工必须在正月初八返厂上工,可是连续几天的冰雨,使进城难、买火车票更难。这时他想到了陈家顺,接到电话的陈家顺回答:“我试试。”大年初四凌晨5点,陈家顺叫上家人一起去排队买票。天气太冷,一家三口不停地搓手跺脚。排队4个多小时后,他们被告知票已售完。第二天凌晨,他们又和几个亲戚去排队,熬了5个多小时,终于买到了票。拿到票的徐树荣高兴地说:“还是陈局长能耐大呀!”可后来他才知道,为了这几张票,陈家顺和妻子女儿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整整10个小时。

        帮助被确诊为肺血栓的张富祥解决医药费问题、帮两名想辞工的沾益县女工要回被扣发的工资、支持文彩香夫妇创业成功……陈家顺常说:“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农民工兄弟。”他向到义乌打工的老乡承诺:给每个农民工争取至少3次换岗机会;只要不违法违规,保证厂家不会欠农民工一分钱;只要踏踏实实干工作,每个月平均工资不少于2200元。他的这份“硬气”,给农民工注入了莫大的信心与勇气。

        如今,来到新岗位的陈家顺,依然奋斗在为民服务的前线。陈家顺说,现在最想做的是把劳务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从“输出”慢慢转变到“引入”。他说,要通过这个方式解决农民工远离家人的困难,因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是农民工的一大心病。通过陈家顺的努力,今年已有两家企业进入云南,其中一家已开始动工建厂。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姚涵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