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星期一

    文化强市百城行87

    阿拉尔:大漠中的“绿色岛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04版)
    鸟瞰阿拉尔市政府、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文化地标 阿拉尔红枣文化节

    (照片由谷水清和一师阿拉尔市宣传部提供)

        一师阿拉尔市委书记邹跃斌: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灵气,以文化大发展推动三化建设。

     

        一师阿拉尔市市长王新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

     

        主持人语

     

        在美丽的天山南麓,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守卫着新疆的一个城市;在班超驻守西域的古丝绸之路上,屹立着一座屯垦戍边的堡垒。这,就是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这里曾是丝绸之路、昆岗遗址,塔里木河穿城而过,这里的人们是三五九旅的传人。“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胡杨文化,让阿拉尔市继承和发扬着三五九旅文化、军垦文化,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拥有多元文化的城市,特别是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加快文化发展,借西部大发展、援疆之风,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中,铸起了文化大发展的丰碑。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红色之根:三五九精神促多种文化融合

     

        临近春节,走在阿拉尔文化广场,灯火璀璨,铁树银花,歌舞升平;广场播放的“南泥湾”等红色歌曲声在空中飘扬。在各街道、社区文化演出场所,唱豫剧的,跳刀郎舞的,唱流行歌曲的,热闹非凡。“10年没回阿拉尔了,现在这里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戈壁沙漠就是这里的‘代号’,如今却是高楼林立、电影院、健身房等娱乐文化设施一应俱全。”从内地刚回来的陈刚瑞如是说。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野一兵团二军步兵五师,曾为解放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1953年6月,步兵五师在阿克苏集体转业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从此,这支英雄的部队穿越历史的尘烟,满怀英雄的气概,承载伟人的祝福,“一手握枪,一手持镐”,在祖国西北边疆的万古荒原上,拉开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王震将军对这支部队光辉历程的高度概括。

     

        由战争年代的战斗改为生产建设,将生产建设扩展为文化发展。每一次转变,都让这支部队经历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洗礼。

     

        阿拉尔,维吾尔语为“绿色岛屿”;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毗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河上游。一师阿拉尔市将唐以来2000多年的西域屯垦文化传统,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文化”,成长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南泥湾文化”,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西北文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边疆军垦文化”,辉煌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塔里木文化”和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经文化历史积淀磨砺碰撞,融合为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极强的特色地域文化。既有现代屯垦文明,又含独具特色的屯垦戍边精神底蕴;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和睦共生;形成了具有共同认同价值的屯垦戍边文化。

     

        屯垦戍边: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屯垦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家园和思想灵魂,决定着兵团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规范着兵团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引领着屯垦戍边事业发展。

     

        10年前,阿拉尔还是一个西部边陲小镇,城市人口不足2万人,文化设施几乎没有,基层团场文化活动基本自娱自乐。2004年建市以后,师市加大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丰富文化内容,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每年投入文化费用达千万元。投入近亿元于2009年建设成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免费开放,通过文物陈列、图片展示、场景还原、文字叙述等形式,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几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成为观光旅游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

     

        “每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参观一次,我对三五九旅、对一师阿拉尔市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感受,充满了敬佩之情。”在阿拉尔经商的浙江商人王成功说。

     

        目前,师市基层综合文化站236个,农家书屋35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文化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16个,覆盖率达到100%。师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个,电视覆盖率为98%,团级广播电视站14个,覆盖率为99%。

     

        托喀依乡农民尼沙姑·哈依古丽说,以前没有文化站的时候,没地方去,而且外面又冷,有了新的文化站,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对于我们擅长歌舞的维吾尔族人民来说,真是找到了一个活动的好地方。

     

        今年,师市共计划投资1.2亿元,分别对三五九旅屯垦文化纪念馆配套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惠民工程和社区文化设施等进行重点建设;投资1亿元新建一建筑面积为2.62万平方米的集文化馆、图书馆、剧院、会展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文化设施,计划年底竣工。同时启动体育馆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以上,对阿拉尔主干街道、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让师市各族职工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有去处,文化活动有内容,文化活动有氛围;同享其乐,同受其惠,通过引导与参与,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一师阿拉尔市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作品出现“爆发”,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喜爱的文化作品。

     

        由师市党校老师创作的《一个都不能少》,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并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一部反映上海知青支边的《天涯长路》正在筹措拍摄电影,还有《屯垦往事》《塔里木屯垦见证》《塔克拉玛干看风》《陈克勤书法小楷作品集》《塔里木胡杨摄影集》《屯垦记忆》《屯戍西疆》《苦恋三部曲》等文学作品在兵团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师市累计共出版各类文学艺术作品集达100余部,达到了文学高产期。

     

        戈壁明珠: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师阿拉尔市以阿拉尔市为地域坐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阿拉尔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国·阿拉尔红枣节、“首届家庭才艺大赛”。2004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阿拉尔市演出,每年举行文化汇演等大型文艺活动。文化品牌起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提高了知名度与影响力。

     

        每年举办“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一团“激情广场大家唱”、四团“杏酒文化节”、五团“玉尔衮之春”、十团“绿洲之夏”等,师市17个团(场)均有自己的文化节主题,形成了“一团一品牌”“一场一特色”的群众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有秧歌比赛、健身操比赛、时装表演、棋类比赛、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手工艺品展等,去年,阿拉尔各社区的文化活动还进行了网络社区演出。

     

        在水工处新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5岁的退休职工宋来棚正在练习跳舞,以前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看电视消磨时间。如今,社区新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他每天都会准时到这里来和大家一起娱乐。退休职工姚秀英说,她每天都来跳舞、打拳、唱歌,文化活动内容多,不但精神好,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师市坚持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动,每年组织专业文化演出近百场次,到基层免费播放电影2800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如今基层的群众感受到:电影放映家门口,文化活动天天有,休闲娱乐有场所。(本报记者 王 瑟 通讯员 谢跃红 赵忠全 刘春阳)

     

        城市名片

     

        红色传人,一师阿拉尔市是三五九旅的传人,阿拉尔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面积5200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历史名地,是古丝绸之路,昆岗所在地,是西域文化中心。

     

        生态之城,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塔里木河边缘,每年植树造林万亩以上,建成了环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三五九旅生态林170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态,实现了人进沙退。

     

        文化之城,融合了军垦文化、各省文化和西域文化,博百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城文化体系。

     

        专栏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