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间坐落在华盛顿艾灵顿公爵艺术学校的爵士乐练习室,敞亮而简朴,除了散落一半空间的黑色三角钢琴、架子鼓、电吉他、木吉他等乐器外,映入眼帘的便是四壁琳琅满目的老照片,悠悠讲述着不同时期的爵士乐的故事。此时此刻,艺校学生四人组合正在演奏一组风格跳跃欢快的爵士乐,韵律轻松,曲意俏皮,听者也不自觉地迎合节奏欲舞。对于圈外人而言,置身其间仿佛回到了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锐克酒吧,爵士乐钢琴手山姆正兴致高昂地渲染着快乐。
而对于爵士乐广播节目制作人拉斯提·哈桑先生而言,这些照片和音符犹如爵士乐瀚海一石,激起他记忆中层层的浪花。哈桑先生是美国资深爵士乐广播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曾在华盛顿诸多大学教授爵士乐发展史课程,也曾与美国著名爵士乐大家贝西伯爵、莱昂内尔·汉普顿、厄尔·海恩斯、迪奇·杰莱斯皮等畅谈对话,更是“4·30国际爵士乐日”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之一。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国际爵士乐日的创意源自一批美国爵士乐先辈,他们希望通过具有纪念意义的方式来提高民众对爵士乐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让爵士乐从城市走向乡村。美国不少爵士乐大家如查尔斯·闵古思等出生于4月,因此4月便成为了美国爵士乐月。当然,美国爵士乐走向国际舞台却是在2011年。在美国提议下,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宣布每年的4月30日为国际爵士乐日。音乐艺术是联系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将爵士乐作为全球跨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之一,是因为爵士乐通过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今天包含多元文化元素的一种艺术形式,UNESCO文献称之为:象征自由与创造力的世界性音乐。
作为美国“独一无二的国家瑰宝”的爵士乐,开创了完全个性化音乐风格的先河。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南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美国黑奴制时代,黑奴劳作之歌孕育出爵士乐的雏形。然而直至1921年的“爵士时代”来临,“爵士”的英文单词才被收入字典。因为爵士乐发源于美国社会底层,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而非现实生活的装饰品,因此演绎者随性而为,音乐自成风格,旨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与思考。虽然浓郁的非洲风格是爵士乐的艺术之根,然而在逐步征服美国乃至全球的过程中,它却以海纳百川之势,兼容并蓄,不仅在音乐元素上吸收了欧洲古典音乐元素、布鲁斯、摇滚、嘻哈等,在120多年间,经历了拉格泰姆爵士、迪克西兰爵士、摇摆爵士、冷爵士、融合爵士、交叉爵士等风格演变,而且使用的乐器也从最初单一的钢琴发展至今天的系列电子乐器。正如哈桑先生所言,自由创作是爵士乐的灵魂,而融合创新则是它的未来趋势。
鉴于爵士乐在美国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60年里,美国国务院设立了系列爵士乐项目,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大师级爵士乐手。据媒体称,美国政府认为爵士乐是一种国际语言,它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了自由与多元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各国青年间的交往。然而,对于今天多数美国人而言,文化市场如同万花筒般五光十色,爵士乐恐怕恍如隔世。面对缩小的爵士乐市场,哈桑先生表示,目前爵士乐确实属于小众音乐,但却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一段历史记忆。只有与时俱进,爵士乐才能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除了传统的广播、演奏会等渠道传播爵士乐外,我们呼吁更多的年轻爵士乐手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如智能手机、推特、脸书等,加强与青年受众的沟通。来自艾灵顿公爵艺校的爵士吉他手、12年级在校生乔治·卢克告诉记者,他经常将自己演奏的爵士乐发到自己的脸书上,跟帖的爵士乐粉丝也有不少呢。记者当场将拍摄他们表演的一张照片发到自己的微信,并展示给卢克看。卢克兴奋地说,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确实是推广爵士乐的好渠道。对他而言,爵士乐是最具表现力的音乐,它不仅属于上一代美国人,而且属于现在的青年人。
(本报华盛顿5月17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