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

    中外关系论坛

    中印需要更多对话交流

    辛 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9日   08 版)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尽管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及诉求各有特色,但不妨碍两国在致力于改善各自民生的同时,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从联合国到二十国集团,再到金砖合作,中印两国合作有力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繁荣。

        不可否认,由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中印人民的相互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普通民众对印度的认知,除了佛教发源地、宝莱坞电影、瑜伽、咖喱、“软件业大国”、“少年派”等耳熟能详的名词,经常听到看到的是印度频频发生的一些灾难和事故。近日,刚刚发布的中国首部《印度蓝皮书》以国人常见的“多难兴邦”,概括了崛起中的印度遭遇的曲折。

        印度社会思想体系一向多元,印度人对中国的认识也不甚统一。美国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和亚洲协会一项历时三年的研究表明,印度人在如何看待中国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近一半印度人将中国视为伙伴,许多人以积极眼光看待中国崛起,也有不少人持负面看法。

        总体看,两国公众之间的相互认识,既有符合对方事实的内容,也有不少因缺乏了解造成的偏见、误解和疑虑。

        一方面中印关系日益成熟,中印高层能够登高望远,把握主流,及时妥善化解分歧。另一方面媒体的炒作,民众间缺乏了解,对解决分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印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亚洲有足够的空间实现中印两国的发展。

        两国对彼此在经贸、农业、科技、旅游、文化、服务、环境等领域的现实需求日益增长,其中不乏有向往过上更好日子的印度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商旅冲动”,有中国年轻一代希望到“不可思议”、注重个人内心修养的印度“取经”的心灵诉求。

        如何调整心态,用好用足双方现有对话机制或根据需要建立新机制,重新勾画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心灵层面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印双方要加强对话交流,朋友越走越亲,邻居好无价宝。在脚踏实地开展务实合作的同时,有意识地扩大双方相互认知的渠道、手段,尤其要调动两国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积极性,来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目前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只占两国人口比例极小一部分,2012年,两国人员往来74.7万人次,其中印来华61万人次,中国赴印13.7万人次。两国留学生数量合计不到1万,大学里很少设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课程,人员联系、旅游交往、联合学术研究等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国媒体承担着重要而独特的使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应该更加客观、准确地向两国民众介绍中、印真实情况,成为推进两国之间直接、全面认知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而不是成为西方媒体的传声筒或是扩音器,也不应当是狭隘和片面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两国公共外交的交流合作开始迈出了步伐,可以在这一崭新的领域交流互鉴。尝试打造公共外交品牌、建立各类规模及常态化人员交流机制,正当其时。

        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印在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关系定位下,以各自深厚的智慧积淀和不乏活力的姿态开展交流互动,未尝不能重新认识复杂多样的彼此。

        几十年前没人预料到今天中印之间能达到如此经贸规模,如果两国能在认识彼此的道路上迈开更大的步伐,弥补几个世纪来的认知赤字、实现更为紧密和深层次的联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将更好地取长补短,为实现“中国梦”、“印度梦”,乃至“亚洲梦”和整个世界的繁荣稳定增添新动力、新思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