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刚刚正式免费开放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门口,参观者络绎不绝。二楼的“英雄壮歌 民族骄傲”展厅格外令人瞩目。这里陈列着邱光华机组失事飞机的残骸,还有崔学选、武文斌、陈大桂、叶志平4位抗震救灾英模的塑像。参观者静静地来到他们的身边,屏住呼吸,行注目礼。
“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斗争,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光耀史册的时代英模,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协作精神,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的丰碑。”展板上的这段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正是这样一群人,以强烈的意志,顶住了大地的摇晃;以细心的抚慰,驱除了他人心头的恐慌;以扎实的工作,书写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史诗篇章。
5年了,举目四望,他们成就的动人故事还在神州大地上口口传诵,他们放射的感动之光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耀,他们高举的精神火炬从玉树传递到芦山,正在火热地燃烧……
历经5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告诉中国,我们告诉世界,这里的春天回来了,有鸟语,有花香,有更新的梦想”。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追梦人,肩膀上时时扛起神圣的职责,血液里处处激荡起灵魂的轰鸣。他们勇敢而自豪地在废墟之上镌刻梦想的表情,给这个世界投射出缕缕温暖的阳光。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倒下的生活扶起来
大地在震颤,房屋在塌陷,人群在呼号……
我们致敬的这个群体,同样有过惶恐。但是,他们迅疾地冷静下来:我是党员,我是人民公仆,我是人民子弟兵,我是人民教师,我是白衣天使……必须镇定!必须伸出双手!他们向世界昭示,当一切成了废墟的时候,人不能成为废墟。人要站起来,顶天立地。
马银国,41岁,绵阳市安县高川乡国土资源所所长,中共党员,说到激动处或站起,或蹲下,或跑步,示范当初地震时的情景。2008年地震发生后,他在废墟中用手刨、用肩顶、用背扛,石头磨破了手指,钢筋、碎砖在双臂上划出道道血痕,他忘记了痛疼,硬是把22名被困群众从死神的身边拉了回来。
这五年,马银国没有过几天消停日子。高川乡地质灾害频发,148处隐患点的“脾性”,他摸了个透。汛期前,要巡查;汛期中,要排查;汛期后,要复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五年前的地震让老百姓受到了伤害,我要尽力把工作做好,尽量让他们不再受到伤害。”
马银国在大地上积极奔走,缝补着大地的裂痕;邱光华曾经在辽阔的天空中搏击,为他人播撒生的希望。
邱光华,一个硬实的男人,最终倒下了。但是“邱光华”这个名字,却在全国人民的心坎上洋溢出虎虎生气。生前,他是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师职飞行员,羌族汉子。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积极请战参加抗震救灾。2008年5月31日,他奉命驾驶直升机,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途中,在汶川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与机组成员一道以身殉职。
63架次,先后飞行的次数;25.8吨,运送救灾物资的重量;87人,输送的救灾人员;234人,转移的受灾群众……这是战友后来帮他整理出的一张“清单”。
像邱光华一样,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付出生命代价的,还有什邡市湔底镇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四川省茂县曲谷乡二不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继余……
他们以滚烫的生命,换取的是如今灾区百姓祥和的生活,被历史永远铭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有一件展品是向倩使用过的手机,屏幕已经破碎,用透明胶布黏合在一起。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讲述着向倩当年的英勇事迹,终了叮嘱一句:“娃儿,向老师是个大好人,你要晓得。”
在汶川县水磨镇居民的眼里,刘宏葆是位大恩人。他曾经是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支援水磨镇工作组组长。为了拿出科学、完整的恢复重建方案,他几夜没合眼了,由于压力在肩,虚火上升,牙痛得厉害。多次发作,他干脆到医院把那两颗“闹事”的牙拔了,重返一线。
经由他的细心谋划,水磨镇上一座座具有藏羌民族风格的村寨拔地而起,让这里在废墟上建起了4A级旅游景区。如今,他转任德阳市委副书记,“我会努力把自己在沿海地区20多年的工作经验带到德阳,为谱写中国梦的德阳篇章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最重的水是汗水,凝聚着这些英模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让崭新日子如花般盛开
有人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为偌大的中国增添了一份醇厚。以汶川为震中的一次地壳颤动,升华了四川人的泼辣性情。他们中的一群人,风风火火,稳稳地站在废墟之上,创造美丽新世界。
赵海伶,1988年出生于广元市青川县,留着短发,喜欢笑,亲切可人。地震摧毁她家房子的时候,她正在重庆的四川外国语学院就读。翌年毕业,她决定回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
她开起了网店,以电子商务的模式,把青川的土特产搬到互联网上卖。这在当时当地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灾后的青川交通闭塞,网络不通,基本的条件不具备。年轻的赵海伶没有退缩,她到政府部门单位“蹭网”,每天早上6点“上班”,直到晚上12点关大门才“下班”。有心人,天不负。现在,她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海伶山珍”都闯入了国际市场,去年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她也成了“5·12汶川大地震新生榜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荣誉——“首届四川十大溢彩女人”。
43岁的刘小蓉并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号,但是她凭借毅力与刚强,让人生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地震前我和丈夫东拼西凑,修建了一家农家乐,准备好好地干一番,可是因为地震,不仅失去了房子,也失去了丈夫。”她说,当老师的丈夫对她百般疼爱,面对劫难,曾经一时无法接受,家里人做了饭,就吃几口,有时茶不思饭不想,躲在被子里哭。
为了儿子,刘小蓉强迫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她学开车,拿到驾照的头一天出去跑运输,赚了58元。不再“坐等要”了,顿时觉得生活回来了。如今,刘小蓉自力更生,在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经营一家餐饮店。漂亮的二层小楼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边镶有“党啊比母亲还伟大”的字样。她的儿子正在西安文理学院就读。2010年6月,儿子生日的当天,刘小蓉赶到西安,在事先没有通知儿子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祝贺他生日快乐。这是刘小蓉第一次走出四川,“我希望他开心一些。没有过不去的坎,一直往前走吧。”
往前走,迈出铿锵的步伐。五年来,这群可爱的人,以自信昂扬的姿态直面灾难。尽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成了彻底的“四川人”,秉承四川人的性格,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灾区浴火重生。
让人间大爱奔流不息,让梦想之舟扬帆远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汶川特大地震中被世人熟知的那些英模们,身上所焕发的精神魅力正在辐射开来。他们的周围,有了精神的追随者——
4月20日早上,地震来袭,芦山县国张中学教师杨吉栋立即组织学生撤离教室到安全地带。随后他和同事冒着危险,寻找搭建临时简易帐篷的材料,终于在当天傍晚将简易帐篷搭建完成,确保了162名留守学生和几十名老师、家属,还有附近居民有了过夜的地方。坚守了4天,他才回到家里,照顾伤痕累累的家人。
芦山地震刚刚发生,52岁的芦山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迅速组建“党员应急队”,分成5个小组,挨家挨户对全村576户1900余名村民进行逐一巡查,成功抢救出60余名被困群众,无一人死亡。身患癌症的他顾不得打个盹,立即转入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到凌晨1点,才发现每天必须服用的治疗“食道癌”药片早已在兜里被汗水浸湿。
“我很想你爸爸,希望你能顺利归来,每当我看到你的笑róng,都非cháng的感动,我会为你而自háo!我很想你!我很想你。”收到8岁儿子写的夹杂着汉语拼音的家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危石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芦山地震当天,他被委以重任,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批赴雅安灾区国家医疗队队长。在灾区,他和队员们彻夜救助受伤群众,不到一周的时间,仅骨科手术就达43例,而且还利用闲暇时间开展了20余次医疗培训……
当前,在雅安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杨吉栋、袁超、李危石作为代表,稳稳当当地接过了接力棒,让人间大爱奔流不息,浩浩荡荡。
“雅安还好吗?”曾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佳明,人在西藏,心却在雅安。
汶川地震时,正在北川中学就读的王佳明从废墟中救出十几名师生,后来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去年7月底,他自告奋勇,报名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我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和照顾,到了该回报社会的时候。”
起初到西藏,难免有高原反应,动不动就感到疲倦。但王佳明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跟学生打成一片,把感恩的种子播撒到雪域高原。
谈及梦想,王佳明信心满满:“我希望通过我们环境人的努力,使全国各地都能实现碧水蓝天的愿望,愿祖国各地的天空如西藏那般蓝,水如西藏羊卓雍湖的水那样干净。”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他将回到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他说自己要为这样的梦想发奋图强。
当前,四川上下正在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灾区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等不靠、自立自强,互帮互助、共克时艰。
五年的时光已经证明,这群可爱的人,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他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发光体,照亮征途上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还将进一步洞察到,这群伟大的人,他们的精神能量被储蓄在无形的存折里,是一个强劲的动力,让梦想之舟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本报记者 王国平 李晓东 王斯敏 张玉玲)
(4版“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栏目刊发《“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成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