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科学让抗震救灾更有力有序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之二

    本报评论员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3日   01 版)

        过去的20多天,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牵动了广大人民的心。当前,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灾后重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来纪念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以惨痛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代价,给我们上了一堂地震科普课。地震来了,个人应怎么脱险、自救,救援队伍应怎么抢救生命、救助灾区群众。因为汶川,我们知道了“黄金72小时”,知道了有“堰塞湖”,知道了要预防大灾之后的大疫。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充分运用和贯彻这些科学常识和经验,成功地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芦山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科学让我们的抗震指挥更快速更有力有序。科学的应急机制在日趋完善。芦山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飞往震中,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半个小时内,四川省搜救、医疗、交通等近2万人已火速赶往灾区。调度和指挥协调能力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力量协调共进,解放军救援、政府救援和民间救援力量互相配合,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科学让我们的救援队伍更专业更训练有素。单凭一腔热情的个体式救援正在减少,依靠团队的力量,有着丰富抗震救灾经验和强大技术装备的专业救援队正在成为芦山抗震救灾队伍的主力。个人志愿者不贸然前往灾区,将最宝贵的时间和最有限的救援通道留给专业救援队,正在成为抗震救灾的新共识。

        科技抗震在芦山抗震救灾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北斗卫星到侦察飞机,从远程运输机到陆航直升机,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初步建成的空中立体救灾网大幅提高部队抗震救灾效率;从重型机械到精密探测仪,从流动医院到心理干预师,各路救援队伍在科技的武装下大显身手。可变形搜救机器人、便携式水处理器、超轻便防雨透气超疏水材料、一次可为200部智能手机充电的应急移动电源,科技力量加盟芦山抗震救灾工作,让传统救灾模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芦山灾后重建依然任重道远,相信科学,是抗震救灾工作从汶川到芦山的最宝贵经验之一。我们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尊重科学、运用科学、依靠科学,认真总结指挥调度机制、科学有序施救等方面的经验,科学有序地做好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全面夺取芦山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