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这是坚强挺立的中国

    ——从芦山抗震救灾看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01 版)
    ①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将伤者送往急救点。新华社记者 陈诚摄

    ②消防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80多岁的瘫痪老人。新华社发(乐晓轩摄)

    ③医生治疗在余震中受伤的病人。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④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在抢修电路。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⑤阿里木携2000个馕赴震区。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⑥救援人员徒步赶往救援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燮摄

    ⑦一名大学生迎接一名小朋友向募捐箱捐款。新华社发(张存立摄)

        4月20日晨8时02分,七级地震突袭美丽川西。

     

        以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为核心,周边12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崩地陷、家园损毁。

     

        一个山河失色的时刻,一场令人心痛的浩劫。

     

        然而,心痛过后,必有行动;浩劫过后,必是重生。有多少同胞蒙受苦难,就有百倍的大爱与大义紧随而至、驱寒送暖;有几多家园等待重建,便有千千万万双手挥舞响应、加瓦添砖。

     

        因为,这是在中国,永远挺立的中国,在大灾大难淬炼中愈加顽强坚韧的中国!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短短五年间,我们在一次次抗击天灾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成长、一个政党的成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团结、一个社会的和谐。

     

        这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坚强不屈,仁爱互助;

     

        这是中国力量的集中迸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一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缓缓降落在芦山中学前的空地上。

     

        舱门打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快步走出,乘车赶往震中龙门乡。在倒塌的废墟上,他和受灾民众握手谈心,亲切勉励;在微弱的手电光中,他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部署救援。

     

        此时,距地震发生仅5个多小时。

     

        他受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委托而来。

     

        震后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

     

        接连几天内,一次次会议围绕灾情召开,一项项命令为了救灾下达。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宗旨,党中央、国务院全力以赴。这是中国力量不可撼动的根基——当一国领导人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人民的位置至高无上,那么,天灾不再可怕,胜利必将到来。

     

        抗震救灾之战火速打响——

     

        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机制。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国家卫生应急队……一支支救援队伍从全国各地向灾区集结。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地震局、交通运输部、民政部……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全面部署。

     

        快速,精准,高效,许多人赞叹不已。对比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救援,成都武警警官学院训练部副部长肖生坦言“进步很大”。

     

        “地震发生后才几分钟,我们就得到了震中和震级等重要信息。向部队所在县调度车辆,也很快到位了。救灾物资次日就抵达灾区,2008年至少要用3天。”肖生将此归结为政府反应速度的明显提升。

     

        提升的远不只这些——

     

        4月20日11时34分,四川省政府召开首场地震情况通报会。此后,省、市、县三级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

     

        地震发生当天,便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2.4万多名抢险救援人员、1.1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聚集待命。

     

        北斗卫星、侦察飞机、远程运输机、陆航直升机,北斗终端系统配备到了班排一级,使人民军队的救援愈发迅捷有效……

     

        “中国新领导层面对就职以来的第一场地震灾难,迅速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应。”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

     

        是民生为重的理念催生出不断完备的应灾机制,是改革开放的基石支撑着坚不可摧地民族力量,是百炼成钢的磨难凝铸了永不低头的气节与精神。

     

        高擎这盏以人为本的明灯,在灾难的雨夜中,我们和芦山一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怕’字”

     

        ——舍生忘死,砥柱中流

     

        搜救。搜索每一缕生的气息,抢救每个一息尚存的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哪怕付出千辛万苦。

     

        4月25日中午13时40分,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盖石崖,农民李安全的遗体被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从泥石中抬出。虽然早已没了气息,但儿子李文超仍热泪盈眶。就在这片滑坡不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山崖上,为营救李安全,84名官兵手刨锹挖地奋战了5天,磨破了300多双手套,还有两位战士受伤入院。

     

        值得吗?战士们的回答斩钉截铁:“值。他是老百姓,我们是兵!”

     

        地震后一小时,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旅长栗国便驾驶战鹰飞赴灾区侦察。气象条件差,航线险要,他科学组织,共派出6架直升机分批飞行,为灾区运送救援物资10余吨。

     

        不怕吗?他的回答不容置疑:“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怕’字!”

     

        兵者,国之脊梁。活跃在灾区的那抹橄榄绿,给废墟镀上了葱茏的生命之光。

     

        有网友留言:“当宏大的救援场面浓缩在电视画面上,那些绿军装、橘黄制服、白大褂,都是支撑人站立的一撇一捺。”

     

        “橘黄制服”们在行动。即使“黄金72小时”已过去,消防队员们仍进村入户,展开地毯式搜索。

     

        “白大褂”们在守护。忙碌在帐篷病房里、奔波在一个个安置点,诊断、包扎甚至手术,他们毫不苟简,与时间赛跑。

     

        恢复通讯。抢通供电。维持供水……每支救援队都在岗位上忙碌,无怨无悔,无可替代。

     

        不是没有危险。

     

        4月20日晚,因入城公路全部在塌方中中断,宝兴县6万多居民孤立无援。为解救“孤城”,十几支救援队、近2000人在夹金山下苦苦奋战。25岁的四川路桥公司职工张磊驾驶装载机为大部队开路。忽然,大地悸动,一块巨石疾飞而来,瞬间便将张磊连人带车砸进了300多米的深渊……

     

        来不及悲痛,更不会退缩,其他勇士奋力掘进着。33小时鏖战之后,生命通道终于打开。

     

        武警交通一总队工程师宋永科、班长燕凯凯是在抢通另一段“生命线”时不幸受伤的。4月21日上午,战士们抢修宝盛乡通往县城的山间公路,突遇余震。“让群众先撤!”两人用身体为路人挡出一条生路,自己却被飞石砸成重伤。

     

        在芦山震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平凡勇士。正是他们的存在与付出,温暖了沉沉黑夜,点亮了受灾群众心中的灯盏。

     

        “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

     

        ——爱心汇聚,理性奉献

     

        因爱而动,为爱集结。更多普通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芦山,“志愿者”成了他们共同的名字。

     

        阿里木,多年卖烤羊肉串助学的维吾尔族大叔。芦山地震后,他发动亲友连夜烤制了2000张“好吃又不易变质”的馕饼,飞赴重庆,和其他30余吨物资一起装上卡车,开赴芦山。馕送到了受灾严重的太平镇,他还亲自掌勺为村民们做了一大锅抓饭。

     

        吴和春,年过六旬的义务修理工。唐山大地震,他在支援者的行列中;汶川大地震后三年间,他免费为灾区及周边居民修理电视机千余台;此次,又火速赶到龙门乡,搬送物资、搭帐篷、安置群众……劝他休息,他不:“抗灾救人是第一位,累点儿算啥。”

     

        爱的链条在延伸。汇聚芦山的志愿者中,很多为“报恩”而来——青海玉树组建抢险救援指挥部,从结古镇出发赶赴芦山;汶川数十位“的哥”满载水和方便食品深入震中;什邡救援救护队5天4夜不间断“作战”,挽救大量生命……他们曾是全国爱心的受惠者,今天,又用爱心温暖芦山。

     

        爱的涟漪在扩散。虽身不能至,很多人却用捐款送上牵挂——江苏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将两年来积攒的2224枚硬币全部捐给灾区;13岁的上海白血病女孩费雪儿,将收到的捐款和自己的压岁钱共1万元倾囊捐献;天津周维珍身患结肠癌,丈夫心脏病手术后又患脑梗,仍捐出100元表达心意……

     

        这一切,让人回忆起五年前汶川大地震中那幅标语:一点很少的关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更可贵的是,经过了爱心与现实的冲撞,志愿者们开始理性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帮忙不添乱、提高专业性,成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所有付出,都因为一个心声——“互相抱团,共渡难关。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

     

        “重生,重建,总有一种希望让我们憧憬明天”

     

        ——自救自强,乐观感恩

     

        爱心和救助如潮涌来,但,雅安人从未放弃自力更生。

     

        “援救大爱无疆,自救自强不息”、“不等不靠不抱怨,生产自救当好汉”、“雅安儿女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他们在街头挂起这样的标语,然后,携手并肩,埋头苦干。

     

        冲在最前面的那些人,行动和胸前党徽一样闪光。

     

        龙门乡古城村村支书高全良救出邻家的两名婴孩,却没来得及救出废墟下的老父亲;黄禄村村支书石华祥组织救灾劳累过度,冒雨赶路时出车祸身受重伤……

     

        百余支党员服务队、万余名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120多个党员工程抢险队、760多个党员突击队深入灾区紧急救援。

     

        “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这是他们朴素的心声。“不愧是党员,响当当,有胆识!”这是群众们由衷的赞扬。

     

        民众自救的场景,也不断上演——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唯一的进村道路阻断,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7岁的孩子,迅速组成300多人的搬运队伍,肩挑手扛地搬运救灾物资;蒙顶山镇召集应急民兵抗震救灾,居民韩永权不顾家中灾情严重,带着祖孙三代5人第一时间赶来报名……

     

        灾区人民深深感恩。他们为志愿者和救援队伍煮好粥,硬塞到那一双双沾满泥土的手中;他们背着从口中省下的蔬菜、大米和腊肉,步行几十里送给亲爱的解放军;他们为救援者免费维修车辆,不让生的希望耽搁一分钟。

     

        灾区人民乐观坚强。5年前失去儿子,这次又失去女儿的芦山居民岳凤琼已经计划起未来:“我们也许会去深圳打工,就在孙女身边,看着她慢慢长大。”龙门乡古城村的李永辉在新房废墟中挖出了一只画眉鸟,他用手机录下鸟叫声,传给外地的女儿,让她放心……

     

        今天,一座座被损毁的小城开始重现生机。

     

        全新的板房教室里,学生们专心听课,复习备考;街头的小市场上,水果、卤鸭、酱肉香气四溢;田间地头,抢收、播种、修复沟渠,春耕生产全面展开;震后首对登记的小夫妻许诺一生共度:地震毁了房子,却让爱情更坚固……终将过去的是灾难,愈加坚定从容的,是带着累累伤痕的人们。

     

        这是此刻的芦山,也是我们将永远记住的芦山——

     

        县中心姜城广场,有红绸自楼顶垂下:“救助,救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重生,重建,总有一种希望让我们憧憬明天。”

     

        石棉县丰乐乡千亩枇杷林,一个个增收致富的金果已然成熟。金灿灿的果实笑颜绽放,漫山遍野。

     

        芦山中学板房教室里,清亮而坚强的歌声飘出:“雅安别哭,芦山别哭,你在冷风中不会孤独;芦山别哭,雅安别哭,你一定会看到明天的日出……”

     

        芦山不倒。整个国家的力量助你奋起;

     

        雅安不惧。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你同在!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