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观察

    莫让“泡沫”淹没荧屏

    ——“反对铺张浪费”系列报道之十一

    《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18日   01 版)

        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呈井喷态势,中国逐渐成为影视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总体来看大而不强,由于制作和播出不平衡造成的产量过剩问题突出。

     

        一半以上电视剧成“烂尾剧”

     

        导演郑晓龙透露一组数据——2012年我国电视剧生产量达17703集,而真正能够登上电视荧屏的只有不到45%。这些“烂尾剧”的产生,对影视拍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目前,我国一年拍摄700多部电影,500多部、上万集电视剧,影视剧制作数量巨大。然而,真正能进入主流院线和在电视台播映的作品是少数,据业内人士介绍,50%以上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

     

        影视剧投入动辄成百上千万元,有时甚至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而要收回成本却没有那么容易。电视台和院线等播映平台有限,供大于需、量多质次的现象凸显。在众多作品的激烈竞争中,除了一部分影视作品让制片方获得利润、赢得口碑外,更多的是既赔本又没赚到吆喝,造成严重浪费。

     

        题材跟风,原创越来越少

     

        “制作完不能进入播映环节是很大的浪费。不过,有的作品虽然播出来了,但是收视率或上座率很低,观看过的观众对其评价不高,这是另一种浪费,即对观众审美情感的浪费。眼下影视剧题材跟风、复制和翻拍续拍成风正是这种浪费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黑特说。

     

        据了解,仅2012年一年,横店影视城接待的150个剧组中就有48个涉及抗战题材。有观众抱怨道:“《亮剑》之后抗战剧风起云涌;《奋斗》之后青春剧蜂拥而上……影视剧的模仿、克隆、翻拍之作太多了,相比之下原创却越来越少。”

     

        “跟拍热门题材,重新演绎经典作品,这些做法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过于密集,就会过度消费某种题材和类型,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不偿失。这种现象反映出整个创作环境的浮躁,大家为了追求高收视率、高票房以及低成本、低风险,都会抢着去做,助长了跟风克隆等不良风气的盛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直言。

     

        明星片酬占据大半制作费

     

        影视剧市场的繁荣使越来越多的制作商倾注大量资金,但盲目投资、缺乏理性判断又会产生极大的浪费,明星片酬虚涨就是其中一例。饶曙光强调,明星片酬过高对中国电影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伤害。“目前,电影制作成本中明星片酬占到50%,更有甚者能达到80%,剩下来用于艺术生产创作的资金有限,这不符合电影产业的基本规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电视剧领域。据了解,很多明星电视剧单集片酬达60万到70万元,一部戏片酬高达1500万到2000万元,占据大半制作费。

     

        如何避免影视剧的浪费现象,对此专家们纷纷献言献策。王黑特指出,应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影视剧制作、发行和播出的法律法规,形成市场调节和协会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化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影视剧制作和播出的浪费。

     

        饶曙光则认为在题材上要实现有效规划。在商业化、产业化的基础上,影视业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实现影视资源、影视题材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作品的原创能力和整体的艺术质量,从而提高艺术竞争力。对于供大于求的问题,应着力开拓视频网站这一播放平台,让更多的作品与观众见面,实现其艺术价值。

     

        (本报记者 李 蕾 本报通讯员 汤 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