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陈劲松、刘小兵)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改革现实和纷繁复杂的发展难题,理论创新、理论自信从哪里来?本报4月16日一版头条《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一文对湖北社科界通过对实践观的讨论增强理论自信的生动事例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也在军队理论教育界产生热烈反响。
希望关于实践观的讨论深入下去
解放军后勤学院政策理论教研室教授曲跃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家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而他们服务社会参与实践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和文字写作,写短文,写好文,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通俗化,因为他们的武器是笔和大脑。在今天这个改革发展的时代,尤为重要的是把握住中国梦这个主旋律,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在这方面,地方理论工作者关于实践观的讨论,关于写短文的实践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值得军队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
南京政治学院舆论研究所副教授濮端华:湖北理论界关于实践观的热烈讨论,切中当前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盲目崇外等弊病。这些弊病我们平常多少能够感受到,但在学术实践中往往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扬弃的勇气。主要的原因是不少人缺乏理论自信。有自信才有梦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希望围绕《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这篇文章的讨论能够深入下去,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理论不能脱离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国防大学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许森:理论只有指导中国实践,才能被中国老百姓接受,才能有生命力。如果理论只局限于阐释、解读或脱离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就不能被群众接受。这些年,有些理论滞后于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又脱离广大群众的需求。要学会解惑释疑,而不是在“小众化”的圈子里自说自话;如果闭眼说话,长此下去,“理论之树”就会枯萎。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特色理论教研室副教授谭成君:我们有5000年发展的文明历史,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以总结出带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和平发展理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特色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车跃丽:要增强理论自信,必须创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必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强军理论。
这场讨论为什么引起广泛关注
军队政治工作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湖北社科界针对“理论自信”的大讨论,之所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理论自信的重要性决定的。没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也便失去有效支撑,中国要坚定地走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实现理论突破,获得理论自信。
其次,这是由理论界对当前较为严重的学风研风不正集体反思决定的。参与讨论的湖北社科界,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对不良学风的批评。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湖北理论界的自觉和自责,而是反映着思想界、知识界的自觉与自责。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一再强调理论创新,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者集中在一点,我们必须产生重大的理论突破。
第三是由对呼唤思想解放以获得突破路径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以其务实扎实的风格,自警自律的作法,开一代新风,与此同时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又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呼唤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发动,也便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在我们的伟大事业中,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本报北京4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