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是旨在为增加国际理解、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公共外交从来不只是外交官单方面的事儿,它与其他事业紧密相关。自从美国学者埃德蒙德1965年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半个世纪以来,公共外交范围逐渐拓展,在国家外交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外交事业已经不再是官方单方面的职责,每一位老百姓都有可能发挥独特外交作用,履行公共外交义务。高等院校是专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场所,专业人才要不要履行外交职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外交职能,都是亟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我认为,高等院校不仅可以扩大公共外交的范围,而且可以提高公共外交的质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外交对于百姓而言,仍然是一个神秘的词汇。所谓外交,事关国家大事,不得也不能有半点疏忽,自然限制了外交的思想,导致了外交范围的狭隘。外交战线以外的人,即便有机会做外交,也不敢贸然行事,这一传统外交思维严重制约了高校公共外交职能的正常发挥,显然不能适应中国外交的现实需求。
若要适应我国现实外交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思考以下问题:要不要发挥高校公共外交职能?高校在参与公共外交事务方面有没有优势,有哪些优势?如果这些优势得不到发挥,是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众所周知,与外交专业人员相比,高校教师的确存在着外交专业知识不足、语言和交际能力稍弱等问题,但是高校教师也有发挥特殊作用的潜能。一是高校教师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具备非凡的专业自信。外交关键在于自信,你有了自信,你就能影响他人;你若没有自信,你可能被别人所影响。二是高校教师在交往过程中,有着天然的学术纽带作为基础。高校教师的交往对象主要有三大方面,学术同行、自己的老师和自己的学生。建立在师徒基础之上的关系,可破除很多外交交往上的坚冰和尴尬,创设很多国际交流的便利,这也是高校参与公共外交的特殊优势。三是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属于民间范畴,其言语及影响具有非官方性、独立性,相比外交人员更易于被接受。
高校外交职能的发挥,还在于高校外交资源的丰富性。若将外交战线的外交人员规模与高校规模进行比较,就会一目了然。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拥有专职教师1392676(教育部,2011),而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的专业外交工作人员合起来也不过三两万。假如高校有5%的教师参与公共外交,那么就会获得七八万外交人力资源,这是一块多么丰富的外交资源啊!此外,高校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在国外学习和生活过,少数教授甚至兼职于国际学术组织之中。他们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外交政策水平也不低。因此,重视他们的作用,利用了他们的特长,将对公共外交产生重大积极影响。相反,如果高校教师公共外交资源未能得到开发,那么,一定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那么,如何开发高校公共外交资源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要改变传统外交思路,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敢于、善于挖掘高校乃至于其他领域的民间外交资源。一方面要用BOT(在商业上指工程外包,用在外交事务上是指将政府想做,但精力不够的一些事务外包给社会单位)的形式,将政府外交工作适当地“转包”给高校,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适度引导,让高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公共外交能力和水平。第二,高校应该视公共外交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的传统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是发达国家的实践无不证明:高等院校的教师从来都没有完全离开过公共外交。高校发挥公共外交职能,也从来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天,我们所要思考的其实就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公共外交职能的问题。就我国而言,更好发挥高校公共外交职能,可以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第一,高等院校要通过创造更多的公共外交思想,为外交决策提供咨询和思想储备。没有外交思想支撑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外交强国。第二,要通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培训,着力为他们的学术和事业发展提供条件,努力培养一批知华爱华的外国友好人士,建立起稳定和长期的师生专业关系,为公共外交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通过BOT方式,积极主动承担外交事务,在国际援助方面,发挥特长,弥补我国国际援助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偏向。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政府外交走到哪里,高校教师的影响就要波及到哪里。思想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物质提供或援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教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