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儿空闲的时候,谭明海就去摆弄他那些形状各异的椅子。这是谭明海以每张30元的价格淘来的旧椅子,谭明海想用它们开办全国农村文化大院的第一家3D影院。影院原计划今年春节期间开张,票价不超过10元,现在看来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每年最少要贴进去3万多元,有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谭明海说。
今年41岁的谭明海,是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金龙文化大院的创办者。谭明海只念过小学,10多岁就外出务工,30多岁时回到熊家镇古城村开了一家副食品批发店。2006年,文化部在万州召开三峡库区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谭明海看到新闻后,兴奋起来。没多久,他拿出辛苦攒下的38万元买下古城村一个废弃厂房,办起了三峡库区第一个由农民自掏腰包的公益性文化大院。
谭明海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院长”。“有一次我记一个姓‘范’的人的名字,但我不会写‘范’字,只好在纸上画个圆圈,然后在里面点几个点。看到这碗‘饭’,才能想到那个人的姓。”谭明海自嘲起初当“院长”时的尴尬。
这个“不合格”的“院长”,8年来个人投入110万元。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谭明海将文化大院扩展到了2500多平方米。大院里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艺术培训室、影视演艺厅……“我想给自己补补课,也想为大家多提供一点文化服务。”谭明海说。
金龙文化大院定期请专家,给村民开办各种免费的培训班。第一次培训的内容是西瓜种植技术,谭明海担心没人来听,请镇里帮助发通知。开班那天,他一直等在教室门口,最后看来了20多个人,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培训班结束时,他还给考试合格者每人发了50元的奖金。
村民们用在培训班上学到的新技术,成功避免了当地西瓜每年都要患的一种病。丰收后的村民给文化大院送来几筐西瓜,顺便打听还有什么培训课。心情大好的谭明海又买来20台电脑,办起了电脑技能培训班。文化大院刚创办时,40多岁的刘兴奇天天来看废旧物资回收方面的书。2009年,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2011年他又利用在培训班学到的技术转行种蔬菜,今年春节期间,蔬菜销售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农业和实用技术,培训费都是老谭自己掏。我们参加培训不仅不要钱,有时还会得点小奖励。”刘兴奇说。
金龙文化大院还有一个庄稼汉艺术团。艺术团团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出的节目也全都是农村的人和事。可别小看了这些庄稼汉,他们表演的《老奶奶看戏》《老伙伴赶集》《万州美景看不完》等10多个相声、小品和歌舞节目,成了人们逢场必点的“经典”。他们创作的方言喜剧《莫文化》,还获得了全国群星奖。
谭明海原来“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这几年通过查字典、做符号、拜老师学、请朋友教,读完了《农村知识读本》《中国近代史》《农村科普读物》等书籍。2009年,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文化大院“院长”被评为“重庆市十佳读书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财路不走,非要把钱往文化大院里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样做自己才高兴。”谭明海说,“农村里有一句话叫‘饿蚂蟥听不得水响’,我是听不得锣鼓响。我就是害了喜欢文化的‘病’。”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刘 勇 侯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