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文庙清明祭先哲思圣贤
本报长春4月4日电(记者曾毅 特约记者任爽)清明节的长春,雨雪纷飞,长春市文庙博物馆举办的清明节公祭先哲仪式吸引来千余名群众。整个仪式笼罩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表达了对孔子等圣贤的追思。前来参观的游客依次走到大成殿前向孔子像敬献黄菊花,以示崇敬之情。
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长春市民陈斌说:“这种传统、简洁、环保的祭祀方式,不仅能够思慕圣贤、缅怀故人,还能令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清明节中最应提倡和传承的纪念方式。”
据长春市文庙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长春文庙每逢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一直广受市民及游客欢迎。在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的今天,通过文明祭祀的方式,采用献花礼乐,来祭奠祖先、缅怀故人,更能加深市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为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环境尽一份力。
都江堰放水节再现传统民俗
本报成都4月4日电(记者李晓东、危兆盖)“砍杩槎,放水啰!”4日上午,一声号子响彻四川都江堰,滚滚岷江水倾泻而下。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暨首届“天府之源”水文化旅游节开幕。
放水仪式的同时也开展祭祀李冰父子活动。据史书记载,历朝历代都有以纪念李冰为主要内容的“祀水”活动。公元978年,由官方将清明节定为放水节。放水节,是灌溉1300多万亩农田和数千万城镇的都江堰灌区一年春耕的开始,已经成为传承历史、展现民俗魅力、推动旅游发展的盛大节日。
今年的放水节,都江堰市从都江堰灌区的37个县市和灾后重建援建城市上海市征集了38对“亲水宝宝”。他们带来了所在地的水源并将其汇聚在一起,为保护水源、保护生态家园而共同祝愿。同时,清明节期间,再现放水历史的“李冰巡江”也在都江堰古城上演。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既是每年春耕的开始,也是这座旅游城市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
银川43位逝者骨灰撒入黄河
本报银川4月4日电(记者庄电一)43位逝者的骨灰伴着缤纷的花瓣,今天在宁夏永灵黄河浮桥撒入奔流不息的黄河,实现了他们本人及其亲属生态殡葬的愿望。生前少向社会索取,身后不再与人争利,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2011年,银川市第一次举行骨灰撒黄河活动时,只有5位逝者;2012年就增加到31人,今年则达到43人。清明节还没到,早早就有人开始询问这方面的消息。为了鼓励这种殡葬方式,银川市将为每位逝者的亲属发放500元“不占地生态葬法”奖励。文明祭祀,绿色、生态殡葬的理念越来越被市民接受。
“黄河生态葬”,既文明又环保。回归大自然,是最好的归宿。4月4日上午,记者在银川市有关部门组织的“骨灰撒散黄河公祭活动”现场看到,所有逝者亲属都表现得非常理智。有关负责人表示,文明殡葬方式的提倡者和先行者,应该受到尊重,有关部门正考虑为其建立纪念碑,让其亲人缅怀祭祀、寄托哀思。
福州追思遗体和器官捐献者
本报福州4月4日电(记者高建进)今天上午,福州三山陵园,小熹的父母抚摸着纪念碑上爱女的名字,泣不成声。半个月前,8个月大的小熹夭折,他们含泪决定捐献爱女遗体以作医学研究。“宝宝没有白来到这世上,她有她的贡献。”小熹的母亲低声说。
小熹的名字被刻在福州三山陵园“福州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今天,福州市红十字会联合相关单位举行追思悼念活动,数十位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家属也赶来现场,向亲人献花,放飞心愿卡。2005年至今,福州市累计登记遗体和器官捐献者1795人,其中,实现遗体捐献105人,角膜捐献20人,让30多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5位重病患者因为器官移植得到新生。今天,84岁的老太太蔡健予前来登记遗体捐献,同时也为她的老伴、90岁的张振民做了登记。他们的儿子张丹阳专程从美国飞回福州,前来协助父母办理手续。张丹阳说:“器官捐赠是一件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的好事。我支持父母的这一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