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研究,不仅要求总结历史经验,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杜绝想当然的独断冥想和简单的概念推演。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对核心价值的凝练概括与建构探索日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明确方向、汇聚力量、坚定信念,支持我们顺利地实现社会转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同时引导和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这一问题当然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集中展示了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丛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理论概括,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展开了系统研究,既有理论探索,又有数据支持,呈现为理论性、实践性、权威性的统一,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我读后既受到启发,又激起一些新的思考。
在中国处于复杂而艰难的社会转型时期,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其理论难度。当下的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关系交织纠缠,我们的思想尚且面临范式的转换,加之人类认识固有的局限性和未来预见的有限性,使核心价值的总结不单纯是一个价值理论问题,更涉及广泛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纷繁的现实难题。进行这一研究,不仅要求总结历史经验,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杜绝想当然的独断冥想和简单的概念推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又以“倡导”和“培育”表明了执政党现实明智的态度。这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升华的过程,不应囿于已有认识水平而草率地定于一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还要充分考虑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传统。
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利用资本,在分配上也必须同时考虑生产要素和劳动两方面,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否则,如果我们按照“理论上”理解的公平,像人民公社时期那样进行生产和分配,表面上似乎公平了,实际上既丢了效率,也损害了公平,因为社会成员完全没有生产的自主权,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天赋和差异也得不到尊重,也就谈不上公平了。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完全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还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公正或公平。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研究这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社会转型有合乎逻辑的预见。
中国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其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与处于转型中的其他国家既有共性的问题,也必定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也必定有其特殊性。因而,我们作为中国人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不受到我们思想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思想文化中就包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并成为我们理解一切问题的先验图式。当我们由此出发探讨和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这种影响和理解就往往是双重的,正面和负面并存。例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性善并重视教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容易轻视法治;传统文化重视整体,我们就可能有意无意地忽视个体及其独立自由;等等。要跳出这种局限,就需要以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作为参照系,需要及时地概括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需要自觉地认真地学习,以便克服我们的思想局限,修正或更新我们现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入把握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继承并创新我们的文化,并以开放的态度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之成为我们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总结出既促进提升整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经得起历史考验,又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下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这三大张力之中。这三大张力标示出当下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坐标,彰显出确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