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他们每年排险近百次,每次都被称为“与死神的一次握手”。
这是一个令人放心的团队,从军事排爆到地方排险,这个由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历经数千次死亡考验,无一失手——
南京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地爆队成立30年来,每年都要处理险情近百起,人人身经百战。现有的5个人中,最老的专家关中林已近60,依然奋战在与死神交手的一线,经他们手拆除的弹药数不胜数,无一失手。
前不久,驻地发现一枚铁制“土雷”,请求地爆组进行清除。当时只有高级工程师张敏在家,而这天恰逢他妻子要进行癌症手术。了解情况后,所领导想把任务推掉,但张敏二话没说,匆忙在妻子的手术责任书上签完字,带上排爆工具赶到现场。凭借多年经验,张敏一眼就认出这是俗称“水管炸弹”的土炸弹很不稳定,转移风险大,必须现地拆除。地方一名年轻的排爆队员想上,被张敏拦住:“这个危险,还是我来。”年过半百的张敏麻利地穿上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扭动“水管炸弹”,每次转动,炸弹都可能因用力不均产生的震动而起爆。远处,不少人都闭着眼睛,所领导更是焦急,生怕他因为家事分心。然而走上战场,张敏内心静如深潭,每一次用力都拿捏得如同精密计算一般。终于,水管被扭开,烈性火药成功分离。来不及接受胜利的欢呼,张敏又急匆匆赶回医院。事后有人问,妻子生死未卜,你心咋静得下来?张敏笑着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念,我把妻子交给医生,我就要相信他们;同样,群众把生死交给我,我也要让他们放心。
正是有了信念,队里每个人都把这项危险的工作当做生命的一部分,不断磨砺、钻研。每当世界上有了什么新型起爆装置,他们都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拆弹训练充满风险,但他们没一人退缩,还自我加压,自设困局,加大难度,而每次训练即使是即将退休的老高工也坚持上阵。
如今,由地爆队撰写的《未爆弹药处置手册》已经成为全军区工兵部队的必备教材;每个人都成为军地拆弹领域的权威。近年来,从上海特奥会到北京奥运会再到上海世博会,每逢重大安保任务,地爆组的排爆专家都成了必不可少的力量。
其实,对比许多排爆力量,地爆队所配备的装备并不是最先进的,却能屡创佳绩。这是为何?南京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周柱颇为自豪地说,除了精湛技艺,专家们的“土发明”功不可没。
上海世博会,地爆队4名专家受命加入安保分队。在开幕前的一次例行检查中,一处场馆墙体内出现险情报警。砸墙排险,不仅安全系数低,且势必影响正常开幕,这让许多拆弹专家一筹莫展。危急时刻,地爆队王清洁和徐汉中带着自己研制的便携式墙体探测器赶到,他们借助由听诊器和老旧的医用内窥镜改造的探测设备,只通过一处小孔就探明了可疑物体的成分,排除了安全隐患。近年来,地爆队的专家自行研制的排爆工具达30多种,其中针对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援助和在丛林防步兵雷场开辟通路所研发的排爆工具还分获军队科技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