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文博考古部门对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髙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石峁遗址进行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在这里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石砌古城。最近,通过对该城址的进一步调查及重点发掘,确认这座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城的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年代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结合这里以前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及其他文物考古现象,专家们纷纷表示,这座古城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及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至其具体性质,专家或认为它是当时“北方一个很大的集团”,或一个“酋邦”势力范围控制的中心,也有称之为“一处区域性的中心”的。鉴于没有任何对这座古城的文字记录,专家又均表示不知道这座古城属于哪个邦国或哪个部族。笔者向对先秦西北地区的古国古部族有过持续的关注,欣闻该地区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自然感到十分振奋。但与上述专家不同的是,我认为还是可以从历史学角度对这座古城进行一些诠释的。这座古城不是别的,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
黄帝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位部族首领,或者说是一位部落联合体的首领。司马迁《史记》把他和其他几位同样性质的部族首领说成是古代华夏一统国家的帝王,即所谓“五帝”,并说这与其他几位古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王室都是黄帝一人繁衍下来的后裔。这个说法与当今考古发掘所示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相冲突,显然是不对的。对此,当今绝大多数学者似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黄帝及他所代表的部族到底生活在史前哪一个具体的时期,以及哪一个具体的地域,学界却未有一致的认识。如今,结合石峁古城的发掘,我相信,这座古城所蕴含的考古文化分布的范围及其附近地区,应当就是黄帝部族活动的地域。而这座城址的相对年代,则应当是黄帝部族及其后裔活动在历史上的时期。
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那就是《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当今陕西黄陵县以北偏东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所在的神木县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史记·五帝本纪》还谈到黄帝与蚩尤在今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涿鹿进行过一场战争,并在战胜之后“邑于涿鹿之阿”。这个说法又大致见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逸周书·尝麦》篇,应是有些根据的。张家口地区与陕东北离得不算太远,并处于北方长城地带同一生态环境之下,其时两地间文化交流及人群往来应是很正常的,或者黄帝部族、黄帝后裔的一支迁移至此,把祖先黄帝的故事带到此处,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下文将谈到黄帝后裔白狄族人的一支确实有过自西向东的迁移,可见《史记》记载之不诬。
实际上,作为黄帝部族活动在今陕北地区的更直接的证据还应从黄帝后裔白狄族人居住在这一带谈起。
白狄姬姓,与黄帝是同一姓氏。汉王符所作《潜夫论·志氏姓》即称“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短(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王符说白狄属于姬姓,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犬戎,二者均为黄帝之后。比《潜夫论》更早的文献《山海经》对之有更详细的记载,其《大荒西经》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大荒北经》亦称:“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所谓北狄,后人认为包含了白狄与赤狄;而所谓白犬,显然就是指的白狄。
白狄族人居住的大本营与黄帝氏族同在陕北地区。《左传·成公十三年》记春秋晋国的吕相《绝秦书》说:“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吕相称白狄与秦同处雍州,却一直是秦的仇敌,而同晋国保持着婚姻关系。所谓晋与白狄的婚姻关系,系指晋献公娶犬戎狐姬而生重耳事,《国语·晋语四》记此事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俊才。”韦昭注说:“狐氏,重耳外家,与晋俱唐叔之后,别在犬戎者。”韦氏说狐氏出自唐叔无据,但明言狐氏为犬戎的别支,可见犬戎确实为姬姓,并为白狄之属,故才有狐氏与晋同姓通婚之说。
吕相称白狄与秦所同处的雍州,实指今陕北地区。因秦人所据为陇南、关中,雍州其余地区就只剩下陕北了。查史书谈到白狄居于陕北地区的记载还有不少,如《国语·齐语》:“(齐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西河”系指今晋陕间黄河两岸之地。《史记·匈奴列传》径称白狄“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圁水即今流经榆林、绥德等地的无定河,“圁、洛之间”指今陕北榆林、延安地区。吕相称白狄与晋结为婚姻的时间是在春秋前期,从《左传》诸书的记载看,其时白狄已跨过黄河,活动于与陕北交界的晋西北一带。春秋中后期,白狄东迁,一部分越过管涔山,沿今桑干河,至于今大同、阳原盆地,是为以后的代戎,即无终戎;一部分越过吕梁山,入晋中盆地,沿滹沱河,占有太行山东西两麓地区,是为以后的鲜虞白狄,即战国中山国的前身。有关白狄东迁之事牵涉过多考证,此处暂且从略,但他们的老家均在陕北地区,则是无可置疑的。
不仅白狄,大家十分关注的周族的起源地也是在陕北。周人亦是黄帝族直接的后裔。周人姬姓,在先秦华夏各族中,只有周族与黄帝同一个姓。这其中的原因,乃是周人本亦属于戎狄。著名先秦史家徐中舒先生早就指出过周人出自白狄。他说周的先祖应自不窋始,而不窋早就“自窜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迁豳,豳地实亦属于戎狄居住的范围,故公刘以后的周族人仍保持着很浓厚的戎狄之俗,直到公亶父迁岐,才“贬戎狄之俗,而营城郭宫室,而邑别居之”。在自公刘至公亶父长达八代人的这段时间内,甚至周人的语言也仍保持着戎狄语言的特征。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记这八代周族祖先的名字为庆节、皇仆、差弗、伪榆、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公组绀诸,学者便认为此类人名杂有戎狄语言的成分。不窋的名字亦同此性质。过去说周族祖先后稷居于渭水流域,为夏朝廷的农官,徐先生认为此纯属后人的一个误解,后稷与其母姜嫄原本皆是姜姓氏族的祖先,他们所居住的有邰家室亦当是姜姓氏族的栖息地,只是后来周人迁居到了渭水流域并与这支姜姓氏族通上了婚姻,才接受了他们所从事的高等农业,并从而把其母族的这段祖先传说纳入了自己的历史系统(见徐中舒《先秦史论稿》)。
如今,通过先周族以及早周时期的周人文化与夏商时期陕北地区的考古文化的比较,更能看出周人的根系在陕北黄土高原这一事实。不少考古学者如邹衡、田广金、尹盛平等都曾指出陕北夏商时期考古文化(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出土器物与先周或早周时期扶风、岐山一带出土器物在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如作为朱开沟文化与李家崖文化富有特征的器物三足瓮亦见于扶风壹家堡、武功岸底和关中其他一些地方的西周遗址;朱开沟—李家崖文化流行器物尖裆袋足鬲亦见于关中地区典型的先周遗址,其花边鬲与早周时期花边鬲的做法亦相类似;青铜器中,岐家贺家、宝鸡峪泉等地西周墓中出土的弓形器、岐山汪家嘴、扶风庄白等地出土的管銎斧、扶风吕宅出土的管銎戚等,皆来自李家崖文化;淳化黑豆嘴墓葬出土的四件金耳环,其形制与陕北清涧解家沟寺堰出土的李家崖类型六件金耳环完全相同。根据这些现象,邹衡先生十分明确地指出,先周文化中的周人就是“来自东北方(陕东、晋西)的姬周集团”,这个集团中“以天族中的天鼋为主体,可能就是文献上所见的黄帝族”(《论先周文化(摘要)》)。这个看法与我们根据文献得出的周人源于陕北黄帝族的结论是十分吻合的。
黄帝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不算太早,他与其他几位古帝实际上都应是同时代的人物,就是说都大致生活在夏代稍前的时候。过去史书把他置于其他几位古帝之前,实是出于后人的安排。因为黄帝的后裔周人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以后的华夏族又是以周族为主融合其它各族形成的,为华夏族编排的祖先的历史自应把黄帝放在首位。史载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战争,它书记载蚩尤在少昊之后,少昊又大致与颛顼同时,是黄帝所在的时间不一定早得过颛顼。如此来看待考古学者所发现的石峁古城,就可以看出它的年代与黄帝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了。由是我们判断石峁古城为黄帝部族所居,也有了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