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增多,招生人数的扩大,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的转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匆忙而至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必然带来各种问题与挑战,集中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上的优秀大学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对问题,党和国家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的方针与政策,果断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实行内涵式发展;必须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推动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多强调外延式发展,即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过度的外延式发展,就会出现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效益下降、教育质量不高等现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需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新形势,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制度综合改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协调高等教育办学的数量与品质、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外延式发展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品质与效益的提升,培养杰出创新型人才,建立世界高水平大学。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建立教育强国,不能紧紧停留在扩大办学规模、增加论文数量等外在指标上面,而是要在如何保证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等内在品质上做文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长足进步,高等教育初具规模,但质量问题开始浮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方向转变。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联系着教育与国家,是国家强盛之因,为教育之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比照我国经济实力增长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等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控制教育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传统的考录标准。逐渐推行异地高考制度,保障受教育权公平;不断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制度改革,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保障有发展潜力的考生得到深造的机会;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办法。二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管理,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依法保障高校自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大学治理机制,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自身特色。改进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促进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分类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改变“千校一面”的特色观,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需要以德为先,立学为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鼓励小班教学,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技术与设备,开展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改革教师评价办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突出对教学育人业绩的评价;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增加经费投入,稳定师资队伍。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凸显办学特色,引导高校、学科协调发展。一是要明确办学定位,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每个学校都应根据本校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确定自己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办出自身特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二是国家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加快其提升办学水平;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协调各类高校、各种学科发展。三是要重视国际教育资源,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国际开放与共享成为现实。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高水平学科,就需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重视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