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委员:
完善资金政策为免费开放保驾护航
作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委员谈起博物馆免费开放如数家珍:“从2008年1月开始实施,目前全国除文物建筑和遗址类博物馆外,共有1804座博物馆分三批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经费112亿元。”
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肯定成绩的同时,董保华也没有回避问题,认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自行免费开放博物馆尚未纳入中央财政免费开放补助经费补助范围。目前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除上述1804座外,还有700座为自行免费开放,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董保华解释,自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主要包括文化文物系统以外的行业类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以及部分文化文物系统在2008年以后建成或开放的博物馆。它们都不享受国家的财政专项补贴。
另外,博物馆展览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08—2011年,1804座免费开放博物馆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同时,累计举办临时展览33452个,每馆年均举办临时展览4.64个,尤其是省级以上博物馆年均办展数更是高达13.09个。“但由于办展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临时展览的质量。”董保华介绍,“展览多以图片展、书画展为主,以文物展品为主要内容的展览仅占展览总数的19.43%。”与此同时,各馆之间办展数量明显不平衡,临时展览主要集中在省级大馆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市级博物馆,“约30%的免费开放馆在2008年和2009年未举办临时展览。”显然,情势不容乐观。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博物馆管理模式仍较僵化,制约了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董保华认为,行政部门对博物馆统得过死、过细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博物馆的事业法人地位有待完善。博物馆内部也存在问题,比如机构配置行政化、管理机关化,守摊子、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博物馆自主决策、监督、激励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削弱了博物馆自我造血、自我壮大的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免费开放的需要。
为了改善、解决以上问题,首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亮相的董保华,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扩展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补助范畴健全有关保障措施的提案》,建议中央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将适合免费开放的国有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支持的免费开放范畴;二是在对现有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专项扶持的基础上,增设临时展览补助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地方博物馆举办的重要馆际交流文物展览,并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市县级博物馆予以倾斜;三是抓紧制定《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监管,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守摊”之外,想做更多的好事
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在2008年6月成为云南省同级博物馆中首座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说起免费开放带来的变化,馆长李克山颇为欣慰:“免费开放至今,我们馆共接待观众15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了北京哈尼族国际服饰展览等50多个重要展览,每天接待观众超过500人次,这在免费之前,我们是不敢奢望的。”
100多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和文博爱好者的加盟,也是让李克山得意的事情。他说:“免费开放前,人家觉着你们是收费的,我凭什么要义务服务;免费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对于志愿者,义务服务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愉悦。正如志愿者张保根所说:“它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用脑体会,用嘴口述,用心服务,让社会服务的阳光洒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为了让广大群众能真正享受到免费开放的实惠,红河州博物馆变被动开门等待观众为主动上门服务,将馆藏资源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展板、宣传册,免费送入中小学校和居民社区,并根据展览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搭建了一个博物馆教育的外延平台,并结合临时展览、社会话题等开展了多项社会教育活动。这种进社区式的服务受到普遍好评。一位观众在给他们的信中写道:“博物馆来到身边,让我感觉五千年的文明并不遥远;文化惠民活动开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穿越时空,了解中华的悠久历史……”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一时也说不完。”李克山说,“但同时,我们也还有些困难和困惑。”
“最大问题就是免费开放补助经费不足。”这个哈尼族的汉子,说话直截了当。由于云南省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是按当年上交财政的门票收入计算,而红河州博物馆当时提前半年实行了免费开放,下半年就没有门票收入,所以省财政每年核拨的补贴就只有48万元,比省里其他国家二级博物馆少了一半,还不及红河州内一座县级博物馆补助经费多。“这点钱维持基本运行是够了,可是我们不能只是守摊,我们还要做事啊!”说起此事,李克山的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红河地区有十多个少数民族,有50多种独特的服饰。目前这些服饰日渐退出生活,会做这些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少,一半以上处于消亡边缘。博物馆原来计划用三五年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或许我们无法直接推动它们的传承,但至少博物馆可以保存一套完整的资料。”李克山说,“但这个项目投入太大,看来单凭自己是做不了的。”遗憾之余,他希望国家能加大资金投入,对基层中小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进行重点扶持。(本报记者 李韵)
免费也要“吃”出品牌
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关山月美术馆,不论是不是周末,来参观画展的市民都络绎不绝。这不,美术馆门口《拙朴风骨——尚连璧画展》的大幅彩色海报,就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美术馆办公室员工陈红娟告诉记者,关山月美术馆的展览档期一年四季都排得很满,仅3月份一个月,就有7个这样的画展要举办。
“这里不仅有免费看的画展,还有热情服务的‘文化义工’,真得感谢深圳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变得这么丰富多彩。”来自河北遵化的张阿姨开心地告诉记者,自从2007年来到深圳后,刚好赶上深圳推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市民开放,她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和老伴来美术馆看画展。“今年两会强调,以后要推出更多文化惠民工程,我心想,咱们现在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我们馆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不同的文化服务方式,更好地来满足市民的文化权利。”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告诉记者,“文化义工”就是该馆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成功尝试。2007年美术馆刚免费开放时,观众量突然增多,一下子给美术馆的管理带来很大压力。经过集思广益,馆里决定向社会招募“文化义工”,借助社会力量来改善美术馆的服务。到目前,关山月美术馆的义工人数已经达到300多人,他们面对观众时的真诚笑脸和细致服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称赞,成为展示深圳文化形象的一道风景。
陈湘波告诉记者,关山月美术馆接下来还要打造一个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立一个“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公共教育体系,将馆藏艺术作品、艺术讲座、艺术活动直接送进学校和社区,让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以更方便、更亲切的方式欣赏艺术作品。“这不仅让美术馆和艺术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也对和谐社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深圳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陈湘波也坦言,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现在国内的美术馆作为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需求。因此希望政府适当放权,给美术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以便让美术馆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他说,现在的美术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注重收藏、展示和研究的艺术场所,而是一个市民享受高雅艺术的综合休闲区,它应该有一些美术产品的衍生和开发,成为一个文化传播的综合体。“在国外很多市民可以在美术馆喝喝咖啡,买一些感兴趣的衍生品,久而久之美术馆就变成了一个高雅文化的休闲场所,因为文化艺术不单纯是面对面的,它更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艳 本报深圳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