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存在着不小差距,直接关系着这一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提出尽快建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议。”
在河北代表团的驻地,记者见到了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代表。51岁的王文忠当过兵、经过商,5年前,带着回报家乡的强烈愿望回村任职。5年来他把一个有名的穷村、乱村,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全国文明村。他本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他说,从农村现状看,农民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依然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自由散漫、小富即安、缺乏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等思想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面前,农民们仍普遍感到困惑,感到无法应对。针对农民的教育,与干部教育培训、城市居民教育培训以及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相比,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薄弱环节。一些农民在离开学校以后,就再也难以接受到综合性的教育培训。
王文忠代表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相关内容,把农村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制度体系之内,并根据这一法律,建立起关于农村教育的专门制度和机制,对农村教育的主体、机构、编制、师资、资金、管理、考评等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农村教育的实施纲要,整合现有的涉及农村建设和农民培训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农民、服务农民、提升农民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农民建立起一套终身教育的制度支撑。
他说,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农民继续教育问题提到重要的位置,全力搞好农村教育普查,进行摸底登记造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特点的规划。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农民教育运行机制,真正把农民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职业农民。(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