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秘书长):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在讨论医患关系这个问题,可见大家都非常关注。
这个问题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责任不完全在哪一方。我们应该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一起努力让这个矛盾缓和、变弱,而不是扩大。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的救死扶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经费问题,因此在国内国外,医院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商业领域。医患矛盾往往发生在老百姓看病没达到预期效果,这时容易情绪激动。个别人情急之下越过法律界限,以至出现了“刺医”等比较极端的情况。
还有一些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比如个别医生缺乏人文精神,少数医生比较浮躁等。有个情况值得注意,我当医院院长的时候发现,医患矛盾中当事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可以想象,这个家庭的支柱人物如果因病去世,整个家庭会陷入危机,患者家属情绪很容易激化。
另外,我们要承认,医学本身是一个缺陷学科,当治疗结果没有达到患者要求时,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其实,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医疗差错和事故一点都不少,但为什么医患矛盾没那么激烈呢?我曾多次询问美国同行,他们说一旦出现问题,美国病人的情绪也会很激动,但他们解决的途径不是医生直接面对患者,而是律师面对律师。这种在法律层面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我们处理医患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我们还没有一种机制从立体的方面去努力,让各方都能心平气和地回到科学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其次,从医生、医院到政府,都希望让所有老百姓满意,但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从客观上讲,从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到服务水平,我们和老百姓的期望值都还有一定差距。面对这个差距,无论是医院还是病人,都应该使期望靠近科学。
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多学科、战略的思维和视野。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一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智库平台——中国生命科学学会,拟从多学科的角度开展生命科学研究和探索,协助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制订有关政策规划,建立和规范行业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医患关系的体制因素。同时,要加强国民医疗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为解决医患关系问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智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