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社科33组委员对机构改革进行了热烈讨论,委员们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最后一次分组会议。
“我专门研究公共管理,这次机构改革有很多新意和亮点,向‘小政府大社会’迈出重要一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委员在讨论中最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政府通过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一种进步。”
长期研究社会组织的王名委员回答“大社会”要怎样才能“大”起来?他说:“关键是向社会放权,这次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进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社会组织成立的门槛降低了、限制少了。”
“上海市一个区有钓鱼会、登山会、诗歌会等227个社会组织,这个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好,社会也很和谐。”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施芝鸿委员谈起了他对上海市社会组织的调研。他注意到这次机构改革对社会组织的态度转变。“以前多谈‘规范管理’,而这次强调还要‘培育发展’,就是要‘放权’,要激发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更好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
“这次机构改革可以说回应了社会热点,比如‘五龙闹海’的局面有望改观,不再保留铁道部,都符合社情民意。”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委员就机构改革如何能确保“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提出三点具体建议:做好资产核查和审计工作,防止人心不稳和国有资产流失;做好档案资料的保管和移交;防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