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勾勒未来发展蓝图。在这篇高度浓缩、全局概览的宏文中,有一些“小”数字尤为耐人寻味。
比如,如果我们难以切身体会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的意义,那么肯定会对“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更有感觉,对“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更有感受;如果我们不明白公共财政翻番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那么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增至1721元、国家财政中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41.7%,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它的价值。
如果这样的描摹还是显得有些笼统,那么让我们为这些数字添上有血有肉的细节,让它们还原为中国百姓真实可感的生活。如此,以上的数字可能意味着:一个有梦想的孩子不必因为家境而辍学;一个患白内障的老人不必因为贫困而失明;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不会对土地绝望;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不会因为“环境不景气”而破产;一对居住在城市的夫妇可以接父母到身边养老;一对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可以让孩子在身边读书。宏观数字隐藏的生活变化、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是“发展”和“繁荣”最有力的证明,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应该经得起这样细节化的推敲和近距离的观察。
小数字里有大民生。每一个抽象的百分比,都是以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文化建设为支点;每一个宏观的翻一番,背后都隐藏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一个真实的、始终向前奔跑的中国,在这些数字中投下了它的剪影。
在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了一系列数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一样是“小数字”,却关联着老百姓的钱袋子、菜篮子,关联着民生民意、民利民情。因为有了这些小数字的存在,7.5%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每个家庭都联系紧密。
正因为汇聚了这些小小的梦想、小小的幸福,宏伟的“中国梦”变得亲切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