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间媒体报道,日前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上,德国反剽窃行动协会公布了2013年“金鼻子剽窃奖”的获奖者名单。“金鼻子剽窃奖”是德国设计师里多·布瑟在发现自己的设计被仿制后于1977年创立的,奖杯是一个长着金鼻子的黑色小矮人,以曝光那些凭借嗅觉、最大胆的仿制企业。他表示,一年一度的剽窃奖颁奖活动,有助于引起公众对剽窃活动的关注,对剽窃者产生威慑,使从事剽窃生产或经营的企业信誉受损,进而抑制剽窃活动。
今年获得剽窃一等奖的卡塔尔多哈市政工程局在明知剽窃的情况下,让企业仿制西班牙女建筑师贝特·加丽设计的路灯,并堂而皇之地装饰了多哈的一条街。德国著名连锁百货公司考夫霍夫以仿制葡萄牙系列瓷器“伊索拉”,并冠以本店品牌的销售行为,获得剽窃二等奖。剽窃三等奖得主德国阿道夫·维尔特公司的杰作是仿制原产台湾的一种坡口剪刀。最雷人的是一款原产瑞士的厨房剪切机,居然被法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至少7家公司仿制,他们分别获得今年的剽窃特别奖。
据介绍,“金鼻子剽窃奖”的评选程序是:一般由被冒仿的企业带着自己的产品、仿制产品及已开始司法维权的文件,向反剽窃协会提出“金鼻子剽窃奖”候选人建议。反剽窃协会在收到建议后,会直接联系仿制企业,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仿制企业会在这一阶段收回仿制产品,或提出不是“仿制”的证据。企业只要收回仿制产品,或能证明没有“仿制”,就可从候选人名单上除名。否则,将被列入剽窃奖候选名单。
欧盟海关的统计表明,2011年在欧盟边界被欧盟海关没收的冒仿产品有1.15亿件,价值13亿欧元,同比增加15%。尽管这些仿制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在东南亚、拉美、东欧和土耳其,但主要进口商和下订单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在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欧盟相关机构表示,为了逃避欧盟海关的检查,仿冒产品进入欧盟的渠道近年出现了变化:一是利用迪拜等自由贸易区进行中转,欧洲进口商先将仿冒产品运到自贸区,在那里重贴标签后再发往欧洲,以隐匿这些产品的原产地;二是通过网购、邮寄的方式来逃避海关检查。
仿制当然不仅限于消费品。德国机械设备协会对405家成员企业的最新调查表明,有62%的企业表示,其产品或零部件被仿制,每年的损失约80亿欧元,威胁到3.7万个就业岗位。有38%的企业表示,其专利受到侵犯;37%的企业表示,其商标受到侵犯。有44%的企业表示,可能不采取任何行动,因为有时候不值;41%,尤其是中小企业选择私了。请海关在边境上没收仿冒产品只对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意义,而愿意打官司的企业不足1/3。其实,企业也明白,不可能有“绝对保护”,只能自己尽力而已,如及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和安全措施保护企业核心技术等。不过,有1/5以上的企业表示,目前的技术安全措施费用太高,或不能满足其要求。
仿制早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中国仿制产品减少,德国、印度的仿制产品却在迅速增加,德国仿制产品的市场份额已从2012年的19%上升到目前的26%;印度从2010年的13%上升到16%。中国更是仿制产品的最大受害者,有统计说,全球38%的仿制产品在中国销售。杜绝仿制,应该从每一个人做起。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本报维也纳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