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逐步达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金融服务也存在二元结构,城乡金融机构规模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金融支持。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如新建或改扩建城乡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拆迁安置房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热管网设施等方面,都需要金融配套资本投入。其次,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时普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再次,建设现代农业需要金融支持。在我国,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农户贷款比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尚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缺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顺利实现现代化。最后,农村居民生活改善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层次和领域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在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支付结算手段、投资理财、消费借贷需求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金融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很多不足。其一,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明显不足。当前银行投入贷款占当期投资的比例极低,有些地方不足当期投资的十分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信贷资金介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目标将难以实现。其二,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严重。其三,金融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低。当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所推广的新型金融产品并未惠及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方面推出的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仅能满足农户家庭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不能解决城乡一体化专业化规模化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针对农业生产特点,设计金融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村民、县域企业信用评级,推进一次核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信用卡应用;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如拆迁安置房、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中长期建设资金以及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发展所需大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开拓思路,通过银政合作、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三农”发展融资困境。
拓展农户储蓄卡功能,确保农户就近享受基本金融服务。针对农户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日常消费等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各类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将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惠农资金的发放作为农户储蓄卡新增功能项目,确保惠农资金方便、快捷、准确、安全地到达农户手中。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储户以免费或者优惠方式开通短信服务,提高农户储蓄卡的安全性。依托乡村小学或者村委会,提供更多自助银行(尤其是自助存取款机),让农户就近享受存取现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创新电子化金融服务。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依托电话网、计算机宽带网,以转账电话、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等主要电子化服务渠道,进一步扩大电子化服务领域。金融机构设计“三农”金融产品时一定要考虑与电子化自助渠道对接,通过电子化、信息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加大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村客户认识、接受并掌握电子化金融设备的使用方法,实现电子化金融规模收益和商业化可持续运营。
开发农村金融理财产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客户特点,金融机构应适时开发有针对性、差别化的个人理财产品,做好宣传和风险控制,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同时,积极与证券、信托、保险以及同行合作,努力开发新产品,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加快农村个人理财产品创新。最后,建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以贴息、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实施涉农企业贷款、农业贷款金融服务创新。
建立多层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要实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城乡金融发展一体化,必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此外,面对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金融信贷风险大,金融机构难以承担不可抗力引致的不良贷款损失。要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还应当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从而有效化解金融信贷风险,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作者: 谢小蓉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本文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式发展困境与竞争力培育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2YJC790211、2011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SC11C03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