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轿车回家过年,已成为当前农民打工者的一种新时尚。2月13日,大年初四,记者在河北省无极县西郎村发现,一辆辆挂着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车牌的轿车在村里不停穿梭,车的主人大部分是该村在外创业的打工者。
西郎村全村2000多人,有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据估计,全村每年务工收入达1000多万元。在这些务工者中,已产生了6位老板50多名业务技术骨干。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务工的路子更宽更广了。
“外面的机会很多,只要脑子灵、重质量、守诚信,发展的空间很大。”村民马健强2000年到辽宁沈阳打工,在干推销6年后,自己开起了化妆品店,现在他已是拥有5个连锁店的老板。今年春节,他开着“大奔”回村过年着实让人羡慕。在北京办服装厂已3年多的刘彩英致富不忘众乡亲,招收了20多名本村村民在厂务工,每名工人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开回一辆‘这个’保准没问题,哈哈……”刘彩英指着自己的“广本”轿车爽朗地笑起来。
“以前打工者往家里寄钱,主要是应付家里种田耕地、小孩读书和老人看病的开销。现在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还给予农民这补贴那补助,小孩读书也实行免费入学,到60周岁还能领养老金,生活困难有低保,看病有新农合,发生天灾人祸还有临时救助,农民的负担轻了、压力小了、后顾之忧少了,自然就舍得花钱了。”西郎村党支部书记马月才告诉记者。从以前拼命挣钱、发了工资就一分不少地往家里寄钱保温饱,到现在慢慢地舍得花钱购名牌,从以前过年不回家只为多挣加班费,到现在打工族开着小车回家过年,无不折射出新时代农民工生活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村里漂亮的住房不少是打工族的。在煦暖的阳光下,一家人围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谈论着一年的收获,爽朗的笑声时时回荡在小村上空,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甄建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