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装甲兵摇篮”之誉的南京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一群士官教员担纲培养未来战争铁甲精兵;他们堪比专家教授,书写出“兵教头”新传奇。
“一炮”而红
初冬的金陵东郊某射击场,寒风袭人,射击前的校炮正在进行。刚出厂的坦克因火控系统预先校正不到位,总是无法命中目标。工厂专家轮番上前检修,却始终无法解决。在旁边帮忙的基地助教、四级军士长徐在飞说他来“试试”。只见他果断采取“归元法”校正思路,结果首发命中。厂领导求贤若渴,马上给基地训练部部长方华东打电话:“把你们的小徐让给我吧,我们需要这样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某新型装备列装后,驾驶教研室教员、四级军士长顾海山发现,因装备数量少,训练矛盾突出、效益不高,便自告奋勇担纲新型火控系统模拟器研发。经过千百次试驾训练、试射计算、数据修正,他建成模拟操作数据库;又与某军工企业联手协作,结合地形、环境、天气等元素进一步完善“虚拟战场”,使模拟训练更加紧贴实战。
如今,基地士官教员制作的《某型高射机枪》、《某新型突击车武器系统》、《某新型突击车火控组件模拟系统》多个课件,分获全军优秀电教教材和军区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研发某型火炮校正器、火炮角度限位仪等教具,较好解决了全区装甲部队训练难题;开发多套领先全军的信息化模拟训练器材,提升了部队训练质量效益。
专家竖起大拇指
去年,总部对基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在考核教员过程中,专家临时决定,从一旁保障考核的助教中随机抽点人员参加考核。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数”,基地助教信心满满登上战车,取得全优成绩。专家们不禁竖起大拇指:“你们士官身份,干部素质,真了不起!”
基地有许多这样的士官。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21种训法,研制的34种新型训练器材被全军和军区推广,多人在退伍后被军内知名研究所、军工企业聘为专家。每次练兵结束,士官教员那一串串充满智慧的建议,一摞摞精心准备的教案,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件,都成为提高练兵质量的宝贵财富。
奉献自己成就别人
代理分队长、上士石嵘生班里,有一位名叫洛桑尼玛的藏族学兵,入伍前汉字水准仅能满足简单阅读,对于战车复杂的基础原理和繁多的图解示例,就像在看天书,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想提前退学。石嵘生得知后,主动与其结成帮学对子,从补习文化课到专业理论,一个一个环节帮助其建立信心。洛桑尼玛专业成绩不断上升,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兵”。
“超级战士”刘继贵的成功,离不开助教、四级军士长伏再会的精心帮带。有人对伏再会戏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小心提干机会被他抢走了!”终于,戏言变成现实。那年,素质全面过硬的伏再会和刘继贵同时纳入提干预选名单。综合考虑,党委提名刘继贵提干。对此,伏再会淡淡一笑:“我为有像刘继贵这样的兵感到自豪。”
在基地,像伏再会一样的“兵教头”不在少数,他们始终心系战场,情系学兵,奉献自己,成就别人。据基地司令员张正龙介绍,几年来“兵教头”人均带出学兵180余名,其中85%以上的学兵成为专业技术骨干,60%以上的学兵当上班长,30%的学兵在上级专业比武中摘金夺银。(石卫兵 王余根 罗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