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星期一

    不比成绩,比精彩

    ——厦大嘉庚学院社团活动让学生“大有作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06版)

        时值期末,忙忙碌碌的一个学期又要告一段落了。这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人拿出学习成绩来比进步,然而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同学们却喜欢拿校园生活来比精彩。社团文化节上,40多个社团都拿出各自的绝活“争奇斗艳”。学院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刘丰难掩喜悦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们首次办社团文化节,没想到闭幕晚会上会场600多个座位全都爆满,还有很多人站着观看。”

     

        厦大嘉庚学院办学近10年来,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壮大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才情的舞台。学院副院长戴一峰认为,社团是课堂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用社团活动锻炼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能让学生在这片小天地里有“大作为”。

     

    小社团大挑战

     

        一见面,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的张文博就热情地招呼记者。张文博说:“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与陌生人说话或是在公共场合说话总是会脸红。”在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里,他有了上台主持的锻炼机会。然而第一次主持,张文博就报错了选手名字和成绩。但这样的尴尬并没有让他畏缩,他一次又一次走上舞台,慢慢找到了自信。“现在,即使面对一千多双眼睛,我也可以很淡定。”张文博自信满满地说。

     

        “坚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学市场营销,却能在大学生新闻社领着一帮学新闻的人写新闻,这就是郭玉。从小就想当记者的郭玉,因为父母反对,放弃了新闻专业。遗憾之余,郭玉决定加入大学生新闻社,圆自己儿时的梦。凭着一股韧劲,郭玉终于在新闻社打响了名气。

     

        “只要你有热情,只要你想挑战,那就来吧!”厦大嘉庚学院社团以零门槛向学生发出了这样的邀请。

     

    小社团大动静

     

        厦大嘉庚学院的学生加入社团,很多最初只为“贪玩”。渐渐地,他们发现小社团也能闹出大动静,在社团里也能“玩”出名堂来。

     

        2012年6月27日晚7点,一方话剧社导演了厦大嘉庚学院首部毕业大戏《我不是李白》。这部戏感动了全场,博得了满堂喝彩。本剧的主创们既有08、09级,也有已经毕业了的06、07级学生。为了参加演出,毕业生王曦昊特意从英国赶回来加盟。端午节假期,队员们还创下一天排练长达17个小时的纪录。饰演“李白”的隋五一告诉记者,演出结束之后还不时有陌生人夸奖他“演得不错!”一方话剧社还走出校园,带着话剧节目在厦门市文化馆及厦门市各高校巡回演出。

     

        每当夜幕降临,学院广场上就热闹起来,一群酷爱轮滑的学生手把手教新生溜圈。在2013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轮滑比赛上,轮滑社有38人入围决赛,其中8人取得了好成绩。

     

    小社团大精彩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下雨的日子,每天早上7时,由法学院毕原野组织的晨读队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门口开始早读。在毕原野眼中,还有一道流动的风景与他们遥遥相对。那就是在湖边“吊嗓子”的疯狂英语协会的成员们。

     

        很多时候,学生加入社团只为追求人生的另一种体验,收获另一种经历和另一份精彩。这渐渐成为了别人眼中最美的风景线。正如一方话剧社的许菁所说:“一方话剧社带给我太多的回忆,没有它,我不知道大学四年会是什么样子。”

     

        货币银行学社的钱币世博会、环境保护协会的“纸要有你”、电子商务学社的网店营销策划大赛、书画协会的书画大赛和义赠春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厦大嘉庚学院每学期至少有1500场社团活动。(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珊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