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星期一

    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13版)

        嘉宾:周波涛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

        吴正华 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

        钱明阳 海军总医院院长

         西英俊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采访:本报记者 胡其峰 袁于飞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类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北京也遭遇了暴雨、暴雪天气的袭扰。近日,本报记者就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城市灾害性天气影响及对策、恶劣气象环境下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助、心理危机干预和压力管理等话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交流——

     

    A 近年极端天气为何频频来袭

     

        记者: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2012年,北京也曾遭遇暴雨、暴雪天气袭扰。极端天气不仅在中国频发,整个世界似乎也“不好过”:2007年,英国遭遇二百年一遇的暴雨;2010年,巴基斯坦出现世纪大洪水,俄罗斯发生百年大旱;2011年,美国龙卷风造成几百人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全球极端天气频现?未来一段时期气候会怎样变化?

     

        周波涛: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随着全球变暖,21世纪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可能增加。预计未来大多数陆地区域会更多地处在“水深火热”中:热浪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未来也更容易暴发洪水,千年一遇洪水的发生频率可能变为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水的发生频率可能变为50年一遇甚至更短。

     

        记者: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能不能从气象学的角度回顾一下北京暴雨的情况?

     

        吴正华:北京的暴雨灾害在明清时期是相当多的。例如1890年,曾经连续下雨20多天,各城门雨水灌注,右安门内水深七、八尺。从北京城近郊区降雨强度历史极值来看,北京的短历时降水强度甚至比香港2005年纪录的极值115mm/h更大。可见,北京尽管是在北方,但实际上水涝灾害还是非常严重的。

     

        “7·21”北京城区积水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降雨强度大,一小时雨强超过20毫米,容易发生积涝,特别是低洼的地方;第二是北京的管道标准低,现在一般的路面,大概是1-2年一遇,而重点路段是3-5年;再就是城市化的结果,城市的硬路面明显增加,马路、房屋建筑密度比较大,绿地少,导致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一般达到了70%-80%。

     

        针对暴雨情况,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长远规划的问题,城区要有大的排水能力;二是独桥独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周边的来水向低洼地区汇集的条件,要减少汇集量;三是对于应急预案,应一桥一案、一路一案。

     

    B 全民防灾能力的提高是民族进步的标志

     

        记者:洪涝灾害发生以后会对正常水源造成危害,当水源发生污染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

     

        钱阳明:发生洪涝灾害以后水污染是必然问题。我参加过1998年抗洪,那一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都发生了大洪水,一些地方由于当地群众没有警惕性,阴雨潮湿,容易突发肠道腹泻。水污染不仅能引起肠道腹泻、肠炎,还容易引起痢疾、伤寒。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去的第二天,民众每个人都有矿泉水,所以汶川地震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肠炎病人。因此,一旦发生了灾害,一定要对当地饮用水源采样化验,有时候农村不一定有自来水,要注意进行水的处理。化验以后,在各项指标达到允许人畜饮用的情况下才可以饮用。

     

        记者: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球每年因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22000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国人对恶劣气象防护知识的掌握,和欧美国家甚至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人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专业的视角来看,应该怎样提高全民预防灾害的能力呢?

     

        钱阳明:这个事情政府要有作为,社会也要给力。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消防、医疗急救和防疫。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区、街道这些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培训班。社会的力量很重要,包括媒体的宣传,这是潜移默化的引导。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等各方面的知识,应该会掌握得越来越好。作为每个家庭来讲,需要备好常用急救设备,比如手电、救生圈、安全饮用水等等,做到有备无患。我个人认为,全民防灾能力的提高,是民族进步、国家进步的标志。

     

        周波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标准,都应该根据气候的新特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气候条件。边远山区是极端天气发生时最容易受灾的地区,这些地区防御强降水、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有限,遇到灾情也不知道如何自救逃生。做好这些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完善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设施,还要让人们学会如何应对。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培育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前做好预防。

     

    C 走出对心理干预认识的误区

     

        记者:对大众来说,心理干预是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请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西英俊:这部分内容确实属于非常新的、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科。心理干预,在大家的认识当中可能就是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但实际上,心理危机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这样一个工作范畴,它具备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更加复杂化,更加体系化。

     

        心理危机干预一般针对三个阶段,即危机潜伏期、危机敏感期、危机转折期。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等六大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当中,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只限于危机发生之后短短一段时间,还有危机后的心理治疗,我们要有设定,有过程,有计划,有方案。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之后,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受灾地区的特点,受灾群众个体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对于他们信息的采集,有跟踪的过程。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马上就要出台,国家心理危机干预总预案也在规划和建设当中,整个国家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也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

     

        记者: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灾难性事件发生以后,人们会出现哪些表现,这些表现通过精神病学或者心理学的角度能不能给它一个分类,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干预和帮助?

     

        西英俊:心理反应包括惊恐、紧张、焦虑、担忧,生理反应方面可能表现出胃肠道不适、植物神经的紊乱、睡眠问题、饮食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正常人经历突发事件以后会出现的反应。再就是急性的应激障碍,这就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当事人明显表现出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前者比如说话多、情绪激动、又哭又闹,而后者就可能出现缄默,不讲话,运动迟滞,和别人少有交流。还有一部分更严重的是灾害发生的短暂时刻,可能会出现反应性精神病的表现,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以及冲动性行为,这就是急性应激障碍的类型。再往后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个人精神异常超过一个月以后依然表现比较突出,如果这种症状持续三个月,就是慢性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如果灾难发生以后半年才出现,这就是延迟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于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第一种情况,大部分经历过灾难性事件的当事人不会发展成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每个人几乎都有他的社会资源,他可以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从创伤中走出来,甚至比他之前更加强大,对于这一类我们不需要做什么。第二、第三、第四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精神障碍需要精神科方面的干预,这个干预包括药物干预以及心理学的干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