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胡其峰今天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规划时间跨度达13年(2013—2025年)、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连续实施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日前获得农业部和财政部的批复并正式启动。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第一阶段为试点探索期(2013—2015年),重点推行机制改革创新,逐步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激励等新型科研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第二阶段为调整推进期(2016—2020年),全面实施创新工程各项新型管理制度,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第三阶段为全面发展期(2021—2025年),重点健全完善国际领先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行列。
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表示,“‘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这顶帽子不能自封,我们和这一称号之间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实施创新工程,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表示,“学科领军人才严重短缺,部分学科重复、研究力量分散,围绕国家中长期重大目标集中力量、持久攻关、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的能力不强,创新机制缺乏活力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工程的主要任务,要突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据李家洋介绍,工程力争在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一是建立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创新构架。二是建立以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创新模式。三是建立以协同攻关为特征的开放办院模式。四是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五是建立以“开放、竞争、流动”为特征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中发挥先行先试和引导作用。”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一句话,要将‘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