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江豚数量大幅减少,顶级物种濒临灭绝——

    三大“杀手”威胁长江生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4日   02 版)

        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全流域不足千头,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自从2007年长江白豚消失以来,白鲟、鯮鱼、拟尖头鲌、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也多年未被发现。

     

        此次科考对造成江豚数量锐减原因进行了考察,专家指出,食物资源锐减、长江航运、污染排放,是导致流域物种消亡的三大“杀手”。

     

    江豚可能成为下一个白豚

     

        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长江流域的江豚仅有1800头左右,近几年来,这一数量进一步减少。

     

        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科考,不久前完成了从宜昌到上海往返3400公里的航程,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总共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加上去年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科考中发现江豚540头次,目前全流域约有920头。以长江干流武汉至宜昌段为例,此次科考发现江豚39头左右,较6年前减少了六成以上。在洞庭湖,预科考中发现江豚较6年前减少了四成。

     

        2012年,长江流域多个江段出现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阳湖、干流鄂州江段、安庆江段、南京段等总计发现30多头江豚死亡。

     

        五年前,中外科学家宣布白豚功能性灭绝,从此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

     

        江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白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

     

        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表示,上述水生动物的消失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会影响到种质资源的优化和进化。

     

        国际淡水豚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说,食物链中间环节的生物灭绝可能造成食物链崩塌,作为长江生态系统里的顶级物种,如果江豚也消失,则标志着整个长江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发生严重改变,水生物种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王丁说:“从生物学意义看,白豚、白鲟、鲥鱼等相近物种几乎同步走向灭绝,这意味着长江生态在一段时期里发生了严重突变。”

     

    长江原有生态系统被打破

     

        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流域内,包括两湖流域,渔民的酷渔滥捕导致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各种捕鱼的‘迷魂阵’甚至把政府增殖放流的鱼苗都捞了起来。

     

        “对于江豚这样的水生哺乳动物,长江里繁忙航运也是导致他们死亡的重要原因。”王丁说,江豚和白豚一样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记者在一些死亡江豚的照片上看到,那流线型的身体上满是一道道被螺旋桨以及滚钓渔具划伤的痕迹。

     

        科考队成员、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说,长江干流,尤其是下游区域货船作业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而在镇江至江阴江段,半小时货船密度达105艘。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该建设生产性设施,但是科考人员沿途却发现,很多豚类保护区成了航运要道,航运、渔业等活动很难避免。

     

        一些江段隔不远就有采砂点、工厂、码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沿江两岸的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危化码头等重污染企业也很多见。

     

        掠夺性开发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水质污染。近年来,每年注入长江的废污水320亿吨到340亿吨之间,“废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小幅增加。”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总工程师穆宏强说。

     

        此外,专家认为,长江上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阻断了一些洄游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也破坏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还有长江两岸越来越多的水泥护坡,王丁说:“这些正在打破原先那个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生态系统。”

     

    保护长江生态,防止文明断裂

     

        科学家表示,顶级物种的锐减甚至消失,是长江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一个缩影,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长江流域的顶级物种相继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有生命的河流的“行将就木”。

     

        许多迹象表明,如今的长江越来越不适合江豚的生存,与其说她是养育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生命河”“母亲河”,不如说她更像一条人工运河。王丁表示,她的自然属性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渠道化”和经济属性。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长江沦为一条只供轮船航运和废污排放的人工运河,那么发源于斯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何以为继?如果长江江豚这个标志性物种灭绝,那么同为哺乳动物的人类何以生存?”王丁说。

     

        如何保护江豚?如何保护长江生态?如何防止文明断裂?这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拷问。

     

        穆宏强认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今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不予立项,一些落后的产能必须被淘汰,使经济增长与长江生态承受力趋于平衡。”

     

        对江豚而言,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均需进一步加强,要提升对江豚人工繁育的科研投入。王克雄说,与大部分江段数量减少不同,部分经济活动少的就地保护区江豚保护较好。

     

        专家呼吁,对长江实行全面禁渔制度。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捕捞量一年10万吨左右,不到市场需求的三十分之一。水产养殖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能有5到10年的休养生息,长江渔业资源乃至整个长江生态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曹文宣说。

     

        (据新华社武汉1月13日电 记者熊金超、黄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