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扎根土壤才有《生命》活力

    ——蒲剧的“芮城”现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03版)
    蒲剧现代戏《生命》剧照。肖永杰摄

        “看蒲剧了吗?”这是近日太原戏迷们见面的问候语。1月5日至12日,“蒲乡情”戏剧展演周在太原举行,由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生命》、《情缘》、《“憨”局长还债》等5部大戏轮番上演,让太原的蒲剧迷们过足了戏瘾。

        山西省芮城县是蒲剧的主要发源地。由于种种原因,曾有辉煌历史的蒲剧却陷入了“老百姓想看戏却无戏可看、剧团想演戏却无处可演”的尴尬境地。2008年芮城县借文化体制改革东风,决定重新组建县青年蒲剧团,并启动了“政府出钱,百姓看戏”的送戏下乡活动,一举解决了这两大难。

        “有戏可演”极大地调动了演员们演出的积极性,也激活了剧团创排新剧目的热情。几年中,剧团先后创排了《杜鹃山》、《青蛇传》、《生命》、《“憨”局长还债》等5部大戏;改编了《百岁挂帅》、《金沙滩》、《王宝钏》等18部传统大戏;创作了《没病找病》、《假货郎》、《平民法官》等28个小戏。既有传统的移植剧目、改编剧目,更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创现代大戏。芮城蒲剧团如此高密度的创作被山西省戏剧界称之为“芮城”现象。

        现代戏《生命》是典型代表,其素材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心地善良的杨爱兰夫妇在外经商期间,捡到一个智障男婴。十几年来,为了救治男婴,杨爱兰夫妇花光了100多万元的积蓄,沦落到靠捡垃圾为生。夫妻俩和亲生儿子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引发了激烈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的误解非议。《生命》生动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命不分贵贱”的人性至理。几年中,《生命》在全国各地演出500余场,好评如潮。2010年《生命》荣获“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在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优秀剧目调演中,又一举获得现代新剧目大奖、表演大奖等8大类16个奖项。

        五年来,剧团肩挑背扛,上山下乡,踏遍了全县173个行政村,送戏下乡1300余场,巡回商演1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艺术局原局长曲润海点评说,蒲剧“芮城”现象的本质就是地方政府在新时期对艺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为。

        (本报记者 李建斌 邢兆远 本报太原1月12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