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毛南艺匠

    作者:赵洪波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10版)
    土法铸造铜鼓
    上漆前为铜鼓加热
    编织花竹帽
    小村童吹芦笙
    傩面老艺人谭圣慈
    雕刻傩面

        冬季的广西环江县,没有北方的冰天雪地,草儿还绿,花儿还香,远山云雾蒙蒙,层峦叠嶂,近处渔舟泛波,碧水荡漾。

        环江地处桂西北,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的傩文化、花竹帽、分龙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中外。不过今天的环江县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也面临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一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面是古老的技艺缺乏生存空间,文化气息越来越少。

        在下南乡堂八村,我们寻找到了一位会做傩面具的老人谭圣慈。老人七十多岁,身体还健朗,看我们对傩面具感兴趣,他开心极了,从里屋把所有的工具都拿了出来,给我们展示制作过程。他特意穿上了“工作服”,一件跳傩舞时用的长袍被他细心地反穿过来。他坐在小马扎上,用刻刀在当地叫做“恩树”的木头上小心翼翼地凿刻。他戴着老花镜,看上去两眼放光,刻刀很准确地划过木头上铅笔描好的纹路。指着地下竹筐里的一堆傩面具,老人说:“我从小学做这个,现在几个子女没人愿意跟我学这门手艺了。”临走告别的时候,老人戴上傩面,为我们跳了几套傩舞。他说:“村里现在会跳的都去打工了。”我很担心,我们是否会成为环江傩舞、傩戏的最后一批观众?

        接下来几天,在县旅游局和宣传部的帮助下,我们相继寻访了铜鼓、花竹帽、芦笙等许多非物质文化和工艺传承人。传承人在慢慢老去,年轻人对这些缺乏市场价值的文化很是不屑,工艺传承活动已难以为继。令人欣慰的是,县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建设了毛南族文化博物馆,并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依托旅游等产业,寻找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契合点,呵护毛南族文化和艺人,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

        漫步于县城繁华的街道,我不断听见《江南STYLE》的喧嚣声,这首流行歌曲也没放过这个西部偏远的小县城。站在街头,我不由思索,什么时候我们的民族艺术也能在四海之内流行起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