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徐州城乡一体化建设

    带状开发,串起一个个“孤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8日   07 版)

        沿着234公里的黄河故道,记者来到江苏徐州吕梁山风景区段。这里河道宽阔,田地规划整齐,一字划开的大型机械张开手臂,在田头挖渠修路。这一派热火朝天的作业现场,勾勒出徐州的新年新气象。

     

        过去的一年是徐州发展史上收获颇丰的一年: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双三”跨越,综合实力的排名进入全国地级市前30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6年处于江苏省前列。但有一个尴尬不容忽视:徐州城市的发展水平与苏南城市不相上下,乡镇的发展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多年来,老工业基地徐州一直在探索城乡一体化之路,现在成效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徐州一探究竟。

     

     下活城乡发展“一盘棋”

     

        记者来到悬水湖畔的倪园村。村民倪凤堂说,倪园村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一部分,主要体现旅游观光的功能。村里马上就铺设地下管网,厕所也要进行旱改水,倪园村将变成一个乡土味浓郁的生态旅游度假村。

     

        2012年12月13日,黄河故道二次开发启动仪式举行。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介绍,黄河故道二次开发绝不是简单的景观建设,而是以推动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的综合开发。围绕行水、蓄水、资源、生态、文化、旅游“六大功能”,计划用四年左右时间,将黄河故道地区建成一个有徐州特色的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和旅游观光走廊。

     

        有专家表示,目前徐州正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2011年底徐州以县级市为单位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小康,下一个使命是完成现代化征程;而一些乡村却还在贫困线上奋力挣扎,与小康生活尚有一定的距离。

     

        对此,徐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八大工程”,黄河故道二次开发就是其一。“‘八大工程’全部结束以后,将为徐州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积攒了正能量。”曹新平说。

     

        他解释道:“过去,我们强调各个县、各个乡镇之间的特色发展,彼此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是一个个的孤岛,这也造成了发展的极不平衡;现在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点的放大,而是用一条纽带把各个孤立的点串联到一个统一的面上,站在区域协调的高度谋篇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以带状开发模式填平发展中的坑坑洼洼,下活城乡发展一盘棋。”

     

     科技推动县域经济“百舸争流”

     

        在落户丰县的徐州旭昇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一种神奇的不锈钢微丝,产品直径仅有0.18微米,相当于头发的1/5粗细。这种微丝主要用来生产航空服、防弹衣等,前不久发射成功的“天宫一号”的保护层,就用了该企业生产的不锈钢微丝。

     

        科技企业在丰县的落户,让这个曾经的“拖油瓶”在新型工业化路子上快速突围。县域经济一度是徐州发展的“短板”,如今,这块短板正在变长。在第11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铜山、邳州、沛县等都大幅提升了名次,新沂首进排行榜。

     

        近年来,徐州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板块。记者来到徐州黄淮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江苏科技含量最高、徐州市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企业。记者走进恒温室,进门是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旁就是蘑菇棚,每间棚外都配有冷冻控制箱、湿度控制器和通风控制器。公司总经理王超说:“从配料到采摘包装13个流程,每个环节都用数字说话。”这正是睢宁县现代农业的缩影。这座传统的农业大县不仅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还紧抓“突破睢宁”新内涵,形成了白色家电、纺织服装、皮革皮具、钢材机电、医药化工五大主导产业。

     

     制度创新,勾勒百姓“感受指标”

     

        对徐州650万农民来说,幸福不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带着暖意的感受与实惠——

     

        一块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文艺骨干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由睢宁掀起的“舞动乡村”在广袤农村掀起滚滚热潮。大冬天里,睢宁县姚集村村民张秀春跳得起劲儿,她抹了抹额头渗出的汗说道:“这几年,村里锻炼身体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

     

        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是徐州走出的踏实一步。2010年初,徐州根据具体情况,将全市114个乡镇和两个办事处划分为城市综合、优化工业、鼓励工业、限制工业和禁止工业5个发展类别,并建立了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

     

        “宜农则富农、宜工则强工、宜游则优游”的分类考核机制搅活了徐州镇域发展的“一池春水”。汉王镇书记潘公志对此感受颇深,他所在的乡镇拿到了“禁止工业发展类”一等奖。“镇工业基础差,靠农业和旅游怎么也比不上那些工业强镇。分类考核中,汉王镇集中精力‘念山水经,唱农家戏’,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成效很快就出来了。”

     

        2011年,徐州市114个乡镇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亿元的镇达到30个,较上年增加14个。对此,曹新平有自己的理解:“小康社会怎么叫‘全面’?我认为一是要协调好统计指标与感受指标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的关系。”(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