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6日 星期日

    名医剪影

    吴一龙:让医学散发出人文情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6日 06版)

        “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希望,把这种文化精神乃至信仰一直传承下去。

        吴一龙是我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领衔撰写我国的肺癌诊疗指南,创立了我国的肺部肿瘤临床试验合作组织,推进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坚定贯彻肺癌的单病种多学科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措施。他最早提出了中国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最早和国际同行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使我国肺癌靶向治疗一跃而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

        成功之路总是不平坦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初,吴一龙也曾经遭遇过一段人生低谷时期。在潮汕的一个农村,他度过了6年苦闷彷徨的插队知青生涯。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出,他潜心苦读,终被中山医学院录取。

        在就读期间,他经常听到宿舍对面的肿瘤医院里传来悲伤的哭声。老师也常常说,面对癌症这种不治之症,医生往往有心无力。而吴一龙却认为,当下的无能为力或许正是自己的用武之地,应该去努力探索。因此,在毕业前举行的全国大会考上,吴一龙凭借年级排名前十的优异成绩,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单位。但他没有遵从当时“金眼科、银外科、不三不四肿瘤科”的规律,毅然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事肿瘤疾病研究。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吴一龙难免年轻气盛,遇到不讲理的患者,也曾经动过“把白大褂一脱,要吵架,我陪你吵”的想法。1988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国西柏林肺科医院学习进修,在此期间,德国医生的从业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使他对人生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1989年吴一龙学成归来后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病例。那是一位当时年仅28岁的女孩,两片肺叶上各有一个肿瘤,这种状况是否手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他当时却制定出了一个带有冒险性质的治疗方案,即从胸骨中间进入,一次性切除双肺两个肿瘤。手术取得了极大成功,女孩康复后不仅恋爱、结婚,还生了个可爱的孩子。当这名患者抱着孩子来看望他的时候,吴一龙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在吴一龙的职业生涯中,还有一个令他久久难忘的病例。那是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幼儿园老师,不幸患上了胸腔恶性畸胎瘤的患者,当时她辗转了四五家大型医院,很多专家为其诊断之后都不敢做手术。在来到吴一龙这里时,患者已经奄奄一息。看过她的资料之后,吴一龙意识到,这个手术成功率只有三四成。而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成功率低于七成的手术一般是不做的。因此,吴一龙陷入了两难境地。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这个病人很有可能下不来手术台;但是从情感上,他又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命渐渐凋零。做!吴一龙决定了。虽然那场手术进行得异常艰难,但女孩被成功地从死亡线上拉回。吴一龙说:“看到病人在经过治疗后逐步恢复健康,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理性和关怀是医学最重要的支撑,缺少了任何一个,医学都无法真正飞翔。”吴一龙认为,让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相融结合,是我国现今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为此,他日前牵头多位专家,共同编撰了《心路医路·肺部肿瘤循证医学》一书,希望通过自己和各位医学同仁多年的从医经历和临床经验,来帮助年轻医生们解决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希望通过医者们夹杂着辛酸和喜悦的从医故事,让社会大众了解并且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同时向公众展示医务工作者真正的人文情怀。(辉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