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北京文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广泛关注。值得思考的是,很多非遗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局面——
困 局
“宫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早年的宫廷珍品,你看它多漂亮、大气。”在12月19日至23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79岁的康玉生亲自上阵,现场演示宫毯制作技艺。
康玉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做宫毯是个苦差事,工艺精细繁琐,近年来老艺人陆续退休,而年轻人却招不上来,从业者越来越少。“现在从事此技艺的全国只有7个人。”而在2008年,这个数字是“10余人”。
近年来,被尊为“人间国宝”的非遗传承人尽管受到国家级的重视和支持,但在工业化量产和商业化运作的冲击之下,这些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不断受挤压而碎片化、边缘化,随着传承人大都迈入银发高龄,许多绝活、绝艺因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危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宫毯织造技艺因为列入了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并有着北京地毯五厂的全力保护支撑,所以传承状况在全国来看,并不能算太糟糕。在地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离世而成“广陵绝唱”的现象也不鲜见。
2011年1月22日,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作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2011年年底,湖南省株洲县“太湖皮影戏”传承人唐升习过世,“太湖皮影戏”也随之失传。
非遗传承人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瓶 颈
在文博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指着一件华美的龙袍说,这里面用了大量纯金拉成的细丝,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这使其价格非常昂贵,而价格高又直接影响了销路。
其实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如此,因其制作方法的繁复、精巧,材质的独特、珍贵,只能手工制作,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替代不了其中的手工工艺。宫毯、京绣、雕漆、牙雕、景泰蓝、花丝镶嵌等非遗技艺,从设计到制作全都采用手工,中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一件作品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
今年春天,记者去采访国家级传承人、雕漆大师文乾刚时,看到他正带人往一面涂好漆的屏风上贴画稿。这面屏风,是为即将建成的北京市非遗博物馆制作的,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还没正式开始雕刻。
手工制作的作品精美绝伦,但也必然带来批量生产有难度、资金捉襟见肘、人才短缺等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正是扼制非遗发展的普遍性难题。
“要能沉下心,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好苗子比较难挖掘。”这是很多老传承人一致的感受。同时,由于资金方面有一定的缺口,非遗项目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也存在困难。近年来,京绣、雕漆、花丝镶嵌等非遗项目都在尝试招聘大学生,但两三千元的月薪的确没什么吸引力。
“一上午坐着不动,可能也做不完一片叶子。”花丝镶嵌大师王树文在接受采访时说,“正是由于工艺繁琐,一直以来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城里人不愿意干,只好从山东、河北等地农村招学徒。”
差 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因而在遭受市场浪潮的冲击与洗礼时,很多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往往与传承人的个性特质密切相关。
大多数非遗传承人,虽然身怀绝技,但在所传承项目的经营和推广方面并不擅长。几年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出资,把首都机场附近的一处院落无偿提供给包括康玉生在内的8位非遗传承大师使用,每人一座小楼,统称“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但是由于康玉生年事已高,他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厂人手不够,加之生活配套不完善,最终宫毯项目无奈退出了那个院子。
近年来,也有一些非遗项目,得益于传承人的年轻、活络,交际、推广能力强,逐渐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比如,古琴,一度因为“曲高和寡”濒临失传。但在北京市大兴区,记者看到传承人王鹏打造了一个琴人的梦工厂——“钧天坊”古琴制作基地:这块一万多平方米的园区,不仅拥有古琴制造车间和技艺精湛的斫琴师,还有装饰古雅的琴室以及专业的古琴录音棚和音乐厅,出版了大量关于古琴的著作和音碟,一年至少培养120个学生。此外,王鹏还坚持不懈地举办古琴推介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古琴。
毕竟,术业有专攻,传承人不可能个个都有这样的推广能力。如何在传承中引入专业力量推广,而不是依赖于传承人的个人特质,已经成为非遗保护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探 索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先后认证了三批,共1488位。但是,纵观三批传承人名录,入选者年龄大都六七十岁,耄耋翁媪居多,年富力强者甚稀。
如何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各级传承人给予支持。“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还将继续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予以资助,同时要求传承人开展长期稳定的传承教学活动,研究制定学艺者的激励政策。
令人欣慰的是,传承人自身也在抱团取暖,共同探索创新发展之路。2009年10月8日,由一批北京工艺美术界的非遗传承人发起的北京天宝楼文化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非遗传承人与天宝楼公司签订经纪协议,委托天宝楼经营管理他们的艺术精品。
2011年4月,天宝楼联合翰海拍卖公司,举办了首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场拍卖会,14件上拍的工艺精品均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其中有8件作品成交。牙雕大师栾燕军的作品“群仙祝寿”拍出28万元的价格。
“非遗精品走向市场、走向收藏界,这是一次市场化运作的里程碑式的活动。”天宝楼公司总经理万紫指出,组建专业经纪人公司,把各自独立的非遗传承人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与规模,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创作,打造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本报记者 罗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