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号称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移民强度最大。工程占地涉及7个省市100多个县,有近40万人需要搬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目前,除西线工程外,东线、中线工程均已开工建设。东线工程人口迁移数量较少,移民分散,主要采取就近安置,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西线工程尚未开工,暂姑且不论。故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研究重点应在于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涉及河南、湖北两省,河南省规划移民16.2万人,湖北省移民18.1万人,两省移民人数大致相当。水利工程移民是世界性难题,具有被动性、时限性、区域性、补偿性等特征。特别是中线工程移民时间集中,且处于社会转型期,组织难度大,工作强度高。经过豫鄂两省数万名党员干部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河南省移民搬迁全部完成,湖北省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夺取了移民迁安工作的重大胜利。在迁移过程中,广大群众舍家为国、无怨无悔,各级干部情系移民、无私奉献,用信念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铸就出了伟大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我认为,其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
一是坚毅不挠。坚定而又有毅力之意,语出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为了南水北调,广大移民毅然抛家舍业,不讲“价钱”,不言回报,以财产和精神牺牲,支起了中线工程建设的基石。河南省南阳市丹江口库区移民历史上数次搬迁,又多次返迁,艰辛尤甚。上世纪50年代建库时期,远迁青海和湖北大柴湖的移民,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面对生活的百般磨难,以博大的胸怀、超常的意志,默默地承受了下来。今天,为了中线工程建设,为了一库清水早送北方,他们含泪舍弃了赖以养家的果园,忍痛卖掉藉以糊口的渔船,亲手拆除用以谋生的厂房,再把异乡作故乡。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是不可能有勇气面对的。
二是仁厚勇武。“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他特别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所谓仁厚,即仁爱宽厚。语出《荀子富国》:“其仁厚足以安之。”
仁厚是中国农民的典型特点,丹江口库区移民无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勇武,勇猛威武之意也。曾在丹江之滨躇躇独行的屈原在《国殇》吟唱“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让人透过历史烟尘仿佛亲见了楚军将士的勇猛威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以想象,历史上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祖先是何等英勇。移民无疑承袭了这种血性,通过搬迁“大战役”的检验,“勇武”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三是大义担当。义,正义、道义,与“仁”一样,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次大迁移中,广大移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国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怀,这是一种大义。从移民干部来说,展现的主要是一种责任担当的公仆意识。为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各级党员干部常年奋战在一线,“五加二、白加黑”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很多干部带病坚持,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移民干部付出太多、压力太大。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移民工作结束后能够大哭一场、大醉一场,好好睡上几天。如果没有这种以信念为支撑、以生命为代价的责任“担当”,轰轰烈烈的移民大搬迁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四是自强革新。自强,自己努力图强。《楚辞·九章·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革新,则是除去旧积习而建立新的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移民群众始终秉承自强不息之精神,在祖辈生活的家园里战天斗地,繁衍生息,生生不已。搬迁到安置地之后,他们将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敢闯敢拼,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再建新家园,开辟新天地,加快融入当地社会。目前,丹江口库区正积极与北京市开展文化交流和产业互动,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三大品牌,用超凡的智慧、高远的眼界、宏大的气魄,为未来展开了一幅美好画卷。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内涵丰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坚毅不挠的拼搏精神是根本,仁厚勇武的人文精神是基石,大义担当的奉献精神是关键,自强革新的奋斗精神是保障,集中展示了移民干部群众满怀赤子深情、勇担民族大义的崇高境界。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大搬迁中用血汗乃至生命铸就出的宝贵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必将为新时期移民工作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必将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作者为河南省南阳市移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