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3D主角还是配角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0日   16 版)
    小朋友在3D立体画前留影。资料图片
    孩子们在观看3D科普电影。 CFP
    2007年—2011年国内银幕数量表

    2007年—2011年国内银幕数量表

    制表:邱玥

        中国的消费者从来没像今天这般离3D技术如此之近:在60天的时间里,包括《20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部3D电影集中上映,2012年的最后两个月被业界戏称为“3D月”;日前的北京文博会期间,《茶馆》、《蔡文姬》等北京人艺多部经典剧目3D版本与观众见面,通过运用3D技术手段“立体记录”舞台上的名角表演并在现场播放,观众在展区直接感受到实景剧场的演出效果。

     

        三年前,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在全球上映时万人空巷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而今,不只电影院里3D大片比比皆是,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通过3D电视获得同样的视觉享受。3D技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将把中国的文化消费带往怎样的方向?

     

     市场:有了3D,如虎添翼

     

        3D视像技术引入电影电视领域,使影视消费如虎添翼。凡是与3D相关的影视产品几乎都成为年度最吸引眼球的文化消费品。《阿凡达》等进口3D大片取得空前成功之后,今年转制3D版《泰坦尼克号》又在国内市场大卖10亿元票房,3年前热映的灾难片《2012》的3D版也回归今年底的国内电影市场……

     

        3D技术的应用与中国电影票房齐头并进。四年前的2008年,仅有两部3D电影在国内上映;而今年的3D影片预计将达到30多部。在过去7年中,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130多亿元,今年有望达到200亿元。电影消费市场扩张如此迅速,3D技术的引入功不可没。据上海亚提森格维电影顾问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20日,国内21部3D电影在所有上映的159部电影中所占比例为13%,但票房收入的贡献率却高达46%。

     

        3D的魅力让电影消费的人数和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平时鲜少看电影的人也开始走进影院。原因很简单,就是奔着3D去的。据统计,2011年中国3D银幕有9200多块,已经成为美国以外最大的3D电影市场。

     

        与此同时,3D电视的市场也快速扩大。专注于消费电子和家电行业研究的奥维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3D电视销量为498.7万台,销售额达到337.9亿元,家庭渗透率由年初的2%快速提升到年末的25%。预计今年国内3D液晶和等离子电视销量有望达到1700万台以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告诉记者,3D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潮流。2011年好莱坞电影票房位列前25位的影片中,13部是3D电影。到了今年,好莱坞主流的商业电影中绝大部分是3D影片。

     

        除了3D影视,3D技术也在手机、游戏、KTV、展会、舞美等领域大放异彩。近年来,3D和旅游的结合,也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3D在主题公园等各种人造景观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曲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可以和3D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魅力。“这种现象显示出科技对文化消费的巨大影响力,技术创造了新的美学、新的体验,也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尹鸿说。

     

     质疑:技术要“喧宾夺主”了吗?

     

        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简单的三个元素在日前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片中通过3D技术营造的色彩斑斓、虚实相间的视觉影像,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好评如潮。毫无疑问,3D技术能化腐朽为神奇,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其带来的感官体验甚至有余音绕梁的威力,让人久久回味。

     

        随着更多3D电影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院线银幕,也让消费者开始反思,是不是所有的视觉产品都要通过3D技术来呈现?除了获得比二维时代更丰富的视觉享受,3D是否让观众消费到了更多的东西、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呢?

     

        3D版《泰坦尼克号》仅仅是在二维制作基础上做了一个三维的加工,竟然创造出10亿元的高票房。当电影制作方纷纷转向3D的时候,当经典电影也通过技术制作变成3D再次上映的时候,3D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怀疑成了一种“多快好省”的赚钱方法。

     

        3D不仅成为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卖点”,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在成为竞争中“耍巧”的方法。国内3D银幕已经超过一半,而3D片源显然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也就是说,只要一部电影打上3D的旗号,它就可以避免在片场上和大多数电影竞争,而票价也可高出两成甚至更多。所以,当一些二次加工后的3D大片热映时,不少市民抱怨自己“被3D”。更高的票价和未必好的观影体验让观众质疑,影院只放3D版似乎成了某种形式的“强迫”消费。

     

        对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认为,3D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要恰如其分,不能所有电影都一味追求3D;3D电影虽然是今后电影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但3D电影也不可能完全取代2D电影。“对电影来说,观众不仅要从中获得视觉享受,更要体验到精神启示和文化滋养,如果一味追求营造观感效果而忽略了作品在思想上的彰显与传达,恐怕很难长久吸引观众。”

     

        而作为3D大家族一员的3D电视,也同样面临着沦为“卖点”的窘境。虽然今年3D电视销量有望从去年的近500万台增至1700万台,但据《2012年3D电视用户消费习惯网络调查》显示,在已经购买3D电视的用户中,只有10%的用户经常使用该功能,更有超过56%的人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过3D功能。

     

    未来:3D如何能走得更远

     

        “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3D都曾因为内容单薄,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迅速没落。”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教授孙振虎认为,《阿凡达》的成功,正是因为没有困守“唯技术流”的樊篱,而是遵从了电影“内容为王”的法则,将恢宏的影像特技和细腻的人物表演有机结合,并赋予和谐共存和真爱永恒的主题,才使得该片在全球取得了重大成功。

     

        “3D制作关键还是要动脑子、有创意,3D的核心价值不是‘更大’、‘更震撼’,而是让大家‘能看到更多’。”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维尔·本杰明在来中国的一次演讲中如是评价3D技术。这句话颇具深意:3D之所以能够推动文化消费的发展,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炫目的技术,而是因为通过3D,人们能够消费到“更多”的文化产品,获得“更多”的文化享受。

     

        “现在这次3D的潮流已经和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同了。”尹鸿说,那时的3D只是作为一种科技,并没有和文化消费市场相结合,所以必然要走向没落。如今那些受欢迎的3D电影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它们“首先是一个好电影,然后才成为一个好的3D电影”。

     

        “电影的3D潮流让电影的制作门槛越来越高,前几年势头不错的中国电影,这两年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尹鸿说。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上映的3D电影超过30部,总票房超过50亿元,但国产3D电影累计票房不足5亿元,其中约4亿元是《龙门飞甲》一部电影贡献的。“3D不是决定电影的唯一因素,中国3D电影在3D潮流中的危机,更多还是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

     

        显然,国产3D电影要想走得更好更远,不仅需要靠技术,更需要的是3D技术与电影本身内容的完美结合,是3D技术支持下高品质的电影质量本身。

     

        诚然中国3D电影制作水平和美国有较大差距,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3D行业并不缺技术、资金、人才等,主要是由于各种资源力量比较分散:有技术的企业缺资金,而有资金的企业可能又缺导演,没能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整体质量打了折扣,因此眼下急需一个能整合各方力量的产业链平台。

     

        不久前,我国首个以3D影视制作为主的“3D产业园”在北京西城区开园,将致力于整合国内3D力量,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此前广电总局也曾表示,计划在2015年底前开通10个3D频道、100个高清频道。这将为3D电视用户真正看到满意的3D影视作品带来新契机,3D在推动文化消费的道路上无疑将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本报记者 陈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