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略论

    郑大华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0日   11 版)
    《东方杂志》、《申报》、《独立评论》等刊物是当时知识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资料图片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潮时,一般只从清末民初社会主义的初步传入讲到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战胜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理想追求。此后讲社会主义,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领导下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而对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追求关注不够。实际上,加强对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追求的研究不仅能够描绘出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全貌,同时也有助于全面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而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五四以后,在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曾兴起过两次社会主义思潮。一次是在30年代初;一次是在抗战胜利后。对于抗战胜利后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抗战胜利后的自由主义学人或中间党派的历史(如民盟)时有所涉及,尽管其深度和广度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拓展。而对于30年代初兴起的这次社会主义思潮,学术界则关注甚少。实际上,30年代初的这次社会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人的社会主义观念产生过重要影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长期支配人们观念的认识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30年代初社会主义思潮之所以会在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中兴起,分析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股票暴跌。纽约股市的崩盘以悲剧的方式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灾难的开始。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恶化,人们普遍感觉到“资本主义随着恐慌的狂潮,已一天一天走入没落的途中,美国如此,其他欧洲各国与日本都如此。‘资本主义的末日!’这凄惨的呼声已响彻全球了”。(叶作舟:《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检讨》,《东方杂志》30卷9号)二是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却正在顺利地开展为期五年的经济建设运动,即苏联的“一五计划”。该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就提前完成,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的诱人魅力,激起了世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三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全面加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知识界对中国危难局势深感忧虑,急切盼望找到一条摆脱困境、复兴民族的出路。他们中的不少人把目光转向国力蒸蒸日上的苏联,希望走社会主义道路来挽救民族危机。

        上述三个原因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界中的兴起。据笔者对30年代初《东方杂志》、《申报月刊》、《读书杂志》、《独立评论》、《国闻周报》、《复兴月刊》、《再生杂志》、《大公报》、《申报》等30多种刊物的不完全统计,有100多人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200多篇谈论或主张社会主义的文章。193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就“(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这两个问题,向全国各界知识人物发出“新年的梦想”的征文约400份,到截止的12月5日,共收到160多份答案,其中142份答案刊登在1933年1月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上。这142份答案的作者“尤以大学教授、编辑员、著作家及新闻记者、教育家为最多”。就中国发展道路而言,梦想未来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就有20多篇,而明确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寥寥无几。这是30年代初期知识界一次较为全面、真实的民意调查,反映了以报刊编辑、大学教授为中坚的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想取向。1933年7月《申报月刊》2卷7号上发表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刊,把现代化问题作为中国发展的总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这次讨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甚么几个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一个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又实现这方式的步骤怎样?”(《申报月刊》2卷7号,1933年7月15日)讨论者共发表26篇文章(16篇专论,10篇短文),其中明确主张走个人主义道路即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仅1人,明确主张兼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长的1人,明确主张社会主义方式的8人,其余人未表达意见。

        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和苏联取得的经济成就和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的影响,30年代的中国知识界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时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是否实行计划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和苏联“一五计划”取得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当时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之所以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自由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自由经济下,资本家为追求利润可任意扩大生产,从而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扩大,最终酿成经济危机,而苏联经济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计划经济的实施,因为这一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使社会生产与分配处于政府计划和组织之下,既不会造成生产的浪费也不会导致经济危机。第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时有不少人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特征。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得出如下结论:1、计划经济实施的条件是公有制;2、资本主义的统制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虽然存在某些类似,但实际上是根本不同的;3、即使资本主义实行了计划经济,其效果也是消极的,只能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第三、要救国就必须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凸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强大优势,一时间计划经济风靡全球。中国知识界也不例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包袱,实现民族复兴,绝不能步资本主义后尘,只有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道路。

        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得出的以上三点结论,尤其是第二点结论,即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结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自此以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得自于对苏联“一五计划”的认识,被不少人视为绝对真理。无论是抗战胜利后人们在讨论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时,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都被大家认可。直到改革开放,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实际上都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并不能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