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样,九州通衢的中原地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词汇——“中原崛起”。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历时3年准备的中原经济区,即将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规划》的批复实施,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说。
《规划》主要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共12章,共计2.7万字,明确要求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明确了中原经济区涵盖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3个县区。区域总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
粮稳则国安。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
同时,《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化细化了政策和项目支持,明确了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核”就是促进郑州、开封、洛阳等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四轴”就是壮大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培育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和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两带”就是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
重大生产力布局方面,《规划》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开放合作,提出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和开放平台建设,明确了100多个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提出了支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
项目支撑上,《规划》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重大项目支撑,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至万州、至徐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研究布局商丘炼化基地,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规划》同时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破解“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难题。重点对开展人地挂钩、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实化,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23项具体支持政策,涵盖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多个方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各省市的合作状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成败尤其关键。因此,《规划》提出要建立中原经济区五省政府高层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在通力合作基础上,让中原经济区建立起统一的商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合作开发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中原”品牌。
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目前,河南省政府已与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43个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或会谈纪要。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今年已下达河南省建设资金超过220亿元,这一数字居全国前列。财政部设立了每年10亿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中原崛起,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网记者 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