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介绍,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现症患者约2000万例。如果不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将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明确表达了减少肝硬化肝癌和尽量避免终身服药的两大切身需求。
在近日召开的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上,海峡两岸权威专家就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对话,强调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教授介绍,台湾学者进行的一项对30至65岁男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显示,平均随访时间在8.5年,结果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至7倍。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患者对慢乙感染的两种俗称。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
高嘉宏教授阐释说,短期来说,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在很长时期受到抑制,病情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国内外慢乙肝防治指南均将E抗原血清学转换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指标之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道,目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所使用的核苷类似物药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其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达25%,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并且是美国FDA批准的在国内唯一妊娠B级的核苷类似物。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副主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教授在谈到慢乙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指出,优化治疗有许多关键点,比如合适治疗时机的选择。经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小三阳”的患者,预示着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预后大大改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治疗,重视随访就有希望实现停药。(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