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协同创新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6次年会述要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3日   11 版)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6次年会日前在河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措施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来应对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带来的挑战

     

        代表们认为,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因素在中长期内会发生改变,这会导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供给下降会导致抚养比提高和国内储蓄率降低,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的改变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降低会使过快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从需求方面看,国内收入差距拉大、消费率偏低等一系列影响需求的因素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危机也导致国外市场萎缩。外部冲击和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增速的下滑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还是短期现象。如果不利因素没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解决,经济增速的改变可能会成为一个中长期的趋势。一些代表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制约凸显出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引擎”的动力正在下降,制度调整滞后、经济结构失衡、人口红利减弱、外部市场空间压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社会总需求结构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使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面对上述冲击,一些代表强调了消费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风险很大,会导致许多复杂的问题;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时而过热、时而过冷;只有消费需求拉动是风险最小、最稳定、最可持续的。一些专家认为,实现未来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是在坚持改革中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加快体制转型、拓展有序的市场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社会总需求结构、加快共享的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福利水平,不断增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协同创新构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要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要素扩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这要求必须通过协同创新突破一系列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战略需要的重大技术问题。有代表提出,我们国家技术进步的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创新从企业为源头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转变为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所产生的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创新。这需要大学既要出重大的原创性的创新成果,还需要向前再迈一步进入研发领域,企业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风险投资的主体和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的主体。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方面,一些专家认为,企业和大学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资本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新的创新模式的建立和机制的运行需要营造新的环境。一些代表认为,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和制度需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有创新平台;二是需要提供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环境;三是需要有活跃的风险和创新投资;四是需要培育创新的文化;五是需要建立产学研各方互利共赢的创新收益的分配体制。(高保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