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一座山水相连的新型港城,在“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四大战略的润泽下,经济发展高速前行。港城是如何在发展速度一路领先的前提下,保持生态文明的可持续?盐碱地上崛起的园区项目,是否走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连云港,看到了一番生态文明的别样风景。
碧海蓝天:要港口更要海洋生态
3年沿海开发,连云港港口建设不断增加开发力度,如何在高强度的港口开发中保护海洋生态,是连云港科学发展必须回答并解决的问题。
初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连云港,感受这座海滨城市的喜人改变。来到30万吨级航道建设现场,近海的绞吸船正在紧张作业,负责人庞亮介绍说:“以前都是通过扒泥船挖航道,挖出来的淤泥还要抛到外海,会对海洋造成二次污染,但绞吸船是将海底的淤泥吸出来,通过管道直接进行吹堤,这样虽然成本高,但对海洋的污染少。我们宁要高成本,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这只是连云港港口生态开发的冰山一角。连云港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港口,近几年连云港实现了港口吞吐量从千万吨到亿吨、航道从5万吨级到30万吨级、港口布局从单一的主港到“一体两翼”组合港的三大跨越。在港口发展的同时,连云港并没有辜负海洋“母亲”,每项工程的背后都有一整套海洋生态保护措施,既要港口又要海洋,保证海洋生态的持续发展。
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沈雪松说:“要港口更要海洋生态,为保护海洋生态,我们一期工程计划投入生态资源补偿金9900万元,购买鱼苗进行生态补偿,今年8月份已投放了600多万鱼苗,后期还会继续投放以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生态循环:用高标准推动产业布局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追求。近年来,人们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理念转变,折射出的正是对生态文明的渴望和需求。在连云港徐圩新区,记者深深体会到了园区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40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成片的盐蒿尽染红色,在海风吹拂下彰显生命活力。而在这片曾经的滩涂上,一批批刚入园的重工业项目正轰轰烈烈地建设中。
作为示范区,徐圩新区如何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园区生态?对此,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石海波坚定地说,“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化工产业基地,而是走一条生态、环保、低能耗的循环经济道路,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建设美丽徐圩。”
据介绍,入驻徐圩新区的石化产业全部通过了高要求的生态产业标准;第一批配套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今年10月,落户新区的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建成,该中心将集中世界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运用于新区建设……
连云港市委书记李强也道出了新区绿色发展的定位:“新区将始终注重生态、科技和产业的融合,运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打造新型的示范区产业链条。”
美丽港城:渔民尽享开发成果
港口建设竖起了生态标杆,产业布局拉高了生态线,显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港城发展的主题词,那么,在享受沿海开发成果的同时,港城人是否也过上了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
连云区西墅村村民金雨培高兴地讲述了村里两年来的巨变。“改造之前,村里到处都是污水沟,苍蝇、蚊子乱飞,现在住上了区政府统一规划的安置房,房子又干净又宽敞,心也亮堂多了!”这位61岁的老渔民正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老人直言,“往日破旧渔村如今成了滨海新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琢磨着老人的话,记者漫步小区,家家阳台上晒着小鱼干、萝卜干,虽然渔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变,但生活品质却向前迈了一大步。
仅仅改善生活环境还不够,连云港用国际目光让港城人享受大海带来的福祉。近年来,连云港积极实施“战略东进、拥抱大海”策略,整合山、岛、湖等优质的资源,用新城崛起带动港城生活的改善。
在连云新城商务中心的施工现场,开发建设指挥部陈书军介绍说,“这座魅力智岛将低碳、生态和智能作为建设目标,在前期设计中,就把雨水采集、海水淡化、废水的回收利用等一整套规划纳入保障措施,建成后,将对临海的海洋生态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记者离开时,伴着夕阳的余晖,吊车和工人依旧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着,一座海上生态之城正悄然崛起。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孟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