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焦点三人谈

    创新驱动 创新至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16版)
    河北泊头经纶纺织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为手段,先后研发出的天丝、木代尔、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畅销欧美、东南亚。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我国历年研发投入(R&D)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本版制表:陈恒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种提法令人振奋,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但就现实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小,工业仍然流于粗放;从企业来看,多数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研发能力、动力不足;从创新环境看,我们尚未形成尊重创新、尊重知识的制度和舆论环境,企业不能通过创新得到实惠……

     

        很多问题成为制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些障碍,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未来的中国发展之路?

     

        【本期嘉宾】

     

        国务院参事 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任玉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 飞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温 源 陈 恒

     

    挑战与攻坚:突破阻碍创新的瓶颈

     

        记者:十八大报告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任玉岭: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两个轮子驱动。由于不断扩大投资,外延发展,造成严重的粗放经营和产能过剩。十八大报告把创新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但就目前来看,要想很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难度还很大,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战略方向。

     

        马晓河:产业结构的演变有自身发展规律,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而后是技术密集型。经济总量是“快变量”,通过加大投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很快收效;结构升级是“慢变量”,要按部就班、水到渠成,要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素质、科技进步程度、资源配套效率的发展都必须同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记者:我们知道,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提了很多年,但从目前效果看仍然举步维艰。转型升级究竟难在哪?

     

        冯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规模扩张和速度追赶,我们的体制机制对这种模式是比较适应的,但这种体制机制不能适应转型发展、促进创新的需要,这种体制没能激励创新的投入,却通过行政命令推动了产能过剩。

     

        从三个产业的结构来看,我们希望提高服务业比重,但从我国工业发展阶段看,“十一五”时期的工业化进程,是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拉动的格局很难扭转,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是两个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在当前阶段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很难的。

     

        马晓河:首要原因是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财税体制、干部考核制度等都与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财税体制中央财权大,地方财权小。地方要发展,往往会把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短平快项目放在重要位置;干部考核制度把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放在考核的重要位置。地方为做出政绩,自然会选择最容易发展、见效益最快的资源消耗型、劳动力密集型等模式,其结果是造成许多地区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

     

        任玉岭: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提出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有所启动,但是正如你所讲那样,效果并不乐观。转型困难的原因,一是GDP对政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过分追求GDP抑制了经济转型;二是很多地方只考虑近期成绩,不考虑长远影响造成了转型困难;三是企业往往只重视自身利益,不考虑对社会的危害;四是一些政府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决策不民主、不科学;五是“四个危险”的存在,尤其是腐败与贿赂的结合,给转型带来了阻力。

     

    短期与长效:营造创新至上的氛围

     

        记者:劳动力成本升高、外贸受阻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迫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但现在来看,这种暂时性外在压力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应该从哪些方面构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任玉岭:转型升级大多都要改造装备,甚至要改造整个生产线,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很多企业是拿不起的。金融行业嫌贫爱富,常常造成一些希望转型升级的企业无能为力。要加快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使创新型企业得到金融部门的扶植,获得转型融资。

     

        企业创新不应急功近利。创新就应该瞄着世界水平的制高点推进,但这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现在很多“创新”往往跟踪仿制有余,真正创新不足。还有一些创新,因没有真正达到实用阶段的经济指标,就急于推广生产,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专利登记也存在着只追求数量而不重质量的问题。这些状况都需要认真改进。只有高水平、有市场的创新才可能长久。

     

        冯飞:当前迫切需要加快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破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社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和交流;要改变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的情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创新才有生命力。

     

        马晓河:在当前社会氛围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科研人员收入不高,一些人不安心搞创新,所以要加快改善创新环境。一是加强法制对知识产权、创新行为的保护力度;二要努力营造创新至上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土壤。在发达国家,有的创新人才工资比总统还高,中国表现较好的是华为,这家企业的科技人员福利待遇是较高的。

     

        科技体制改革不是本身问题,大到收入分配体制、知识产权体系,小到科技人才的子女就业、户口转移等都要配套解决。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转化机制、评价机制、产权保护机制都要进行系统性地调整改革。

     

    支持与保护:不能“劣胜优汰”

     

        记者:最近,全球都在关注美国苹果公司与三星、HTC间动辄上亿美元诉讼费的官司,它们如此不惜血本打官司,目的就是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而这背后则是庞大的经济利益。在我国,有的企业投入大量成本研发的技术,却被轻易仿造或复制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我国企业中有一种说法,称“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该如何扭转这种状况?

     

        马晓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就业、财政收入等目标,盲目保护一些旧有模式下低水平发展的本地区企业,即通常所说的“僵尸企业”,这实际上就是保护落后生产力,造成市场封闭、被分割;加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政策导向及奖励措施不够,客观上形成了对创新行为的挤出效应,遏制了企业的创新空间。在这种市场选择中,企业只能放弃高成本的技术开发,选择复制、选择模仿,其结果是不仅没有达到“优胜劣汰”反而是“劣胜优汰”。

     

        冯飞:假劣产品泛滥,很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监管能力缺乏,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制建设和制度安排,淘汰落后生产力,狠抓节能减排,加强市场秩序整顿,让真正创新的企业脱颖而出。

     

        在创新市场主体上,国有企业要重点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当前对国有企业比较注重资产保值增值和利润,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对民企则是解决能力问题,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应该加大对他们创新的支持。

     

        任玉岭:为什么创新是找死?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企业欠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没有钱,任何创新成果都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再就是招投标环节的腐败,往往会把真正的创新技术置之度外。

     

        记者:北京一家节能灯制造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是公司生产的节能灯价格为20元左右,面对充斥着大量5至6元的劣质节能灯市场,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如何通过标准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淘汰落后企业、鼓励先进企业的机制?

     

        马晓河:标准非常重要,标准建设能有效地推进产业升级。技术有个门槛的问题,门槛不能定得过低,过低就等于放低了标准,纵容了低质量、低水平。技术标准要随着技术进步而随时调整,农药残留、工业品技术标准等都要相应提高,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位置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