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各地独特的方言之河,流淌着全球华人的血脉真情。近日,在澳门出席第五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的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方言资源,如今又在祖国内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语文教学中,点燃起年轻一代对中华方言文化的喜爱与感动。
引入方言的课堂更精彩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来自台湾台中市南屯区文山国民小学的语文教师萧建智,用浙江台州方言吟诵了唐诗《回乡偶书》,顿时拉近了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距离。
在萧建智的古诗词朗读教学课堂上,时而台州方言、时而普通话、时而闽南土语的深情吟诵,让人们享受了身临其境的方言文化大餐。随后举行的古诗词朗读教学中,石曙萍、何洁明、全远姬、李媛媛等来自“两岸四地”暨新加坡的执教老师们,纷纷把各自擅长的乡土方言带到了澳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
澳门中国语文学会理事长胡培周深有感触地说:“引入了方言的语文课堂之所以这么精彩,这么生动而意味深长,是因为方言是我们祖先的声音,是古诗词的声音活化石,使用方言朗读,必然比普通话更能贴近古诗词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就更容易感悟古诗文所承载的语境、心境和意境。”
方言增添的文化感动
在专家论坛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的语文学者一致认为,在我国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和“外语热”的今天,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却加速流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而作为中华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方言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共同语,普通话之美在于全国无障碍的语言交流;而作为特色语,方言之美在于同一方言区人群之间,以乡土为纽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归属,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同担负起传承中华5000年文化的历史责任!”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会长容理诚说道。
方言诵读何以增添了古诗词的文化感动?很多专家表示,古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两者的听觉效果全然不同。当我们用普通话朗读古诗词时,我们和诗词都摆出了一种客客气气的姿势,彼此相隔着上千年的时空,纵然有许多诗词可以用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诵读出来,但我们已经很难触及原本的味道和情调了。
石曙萍举例说,如果用方言来吟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论是潮州话、海南话、客家话或吴方言,诗的味道都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吟诵者的感动也会更加浓烈。在平仄相间的起落之间,传递出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音乐之美和低缓婉转的人生领悟。
(本报记者 杨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