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泥土与真情

    司 晨 (澳门)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16日   16 版)

        一年前,我来到伟人故里——中山市东凤镇挂职学习。记得人事部常部长叮嘱我们这些奔赴乡村的年轻人:“要带着感情去基层,心中装着百姓群众,你会看见成长的轨迹!”经济部王部长拍着我的肩膀:“放低身段,沉下心思,认真学习,搞好调查研究。”

        来到中山,雷常委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中山概况,用“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概括中山市的精神内涵。乡镇干部们也到了,我们各自认着“娘家”。我对东凤的陈委员言道:“陈姐,从现在起,我就是东凤的一员了!”

        初到东凤,仅从宽阔整齐的街道、四处林立的厂房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现代化乡镇。镇里的高书记军人出身,言行中透着雷厉风行的气概。谈起乡镇工作,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深藏对一方群众的爱意与责任。在他的带领下,“群众满意就好”成了乡镇干部们评说工作的口头禅。一同挂职的熊委员告诉我,镇里有的干部长期“隐姓埋名”做好事,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我去找同事打听详情,那位同事笑着说:“这种事情太多了,哪里知道是谁呢?”

        一天,我从电视里听到这样一段话:“坐在同一条板凳,才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坐在农家的炕头,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我的心灵被瞬间打动,这不就是读懂基层的最好方法吗?这不正是临行前领导的嘱托吗?

        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普通村民,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农民工,都是基层这本书里不可或缺的主人公。我想,只要带着感情走向他们,主人公们就会向你敞开他们的心扉。有一次,为了访谈一位物流司机,我夜晚坐着摩托车赶去另一个乡镇。中途忽然狂风暴雨大作,我只得停车避雨。司机师傅以为我不会赶来,加上一天奔波,于是关机入睡。等我四处打听着找到他的住处,满怀歉意地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他本已惺忪的双眼立刻放出光彩,那是信任和赞许的眼神。为了不耽误他和同事的休息,我小坐一会儿便告辞,司机师傅却不顾第二天一早还要送货,硬是把我拉上他的大货车送我回东凤。回来的路上,我开着车窗,看着广袤的大地,闻着被雨滋润过的空气,和着那湿润的泥土清香,一种真情,在我心中悄悄地沉淀。

        在那些日子里,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发展和变化,讲述工作创业的奋斗与成就,讲述对幸福生活的感恩与期许。每晚回到宿舍,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收获的点滴。基层的这本书里,有从普工“自我升级”为技工的小屈,有“再危险也要顶上去”的治安员阿强,有用实践追求理想的“大学生工人”小邓,有大学毕业后立志“把自己献给乡村”的倩倩,还有许多许多……当300页的基层报告最终完成时,我感到其中飘来的是泥土般平凡与质朴的气息。

        今年ll月,是一个美丽而庄重的金秋之节。我告别了东凤,回到澳门,继续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为“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基层生活,已成难忘回忆。时迁一载,风历四季,用心之所,有情如是。但只要站在中国的大地上,我都将铭记这句话的含义:“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者为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工作人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