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网上展馆正式上线。一张张精彩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文化惠民的丰硕成果。出席十八大的党代表纷纷表示,当前的基层文化建设活力四射,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把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老百姓身边,与他们一同分享文化繁荣的喜悦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新兴寨村是当地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乡亲们还记得,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的艺术家们来到这里演出。村民就地取材,向自己喜爱的艺术家献上野花、辣椒和甘蔗,台上台下其乐融融。
“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演出面对基层百姓。”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代表认为,戏剧作品要不断接受老百姓的检验,好的剧目是演员和老百姓共同创作的;而且基层是创作素材的富矿,深入基层能让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激发出创作灵感。
贵州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殷文霞代表把深入基层演出视为责任和义务。她说,文艺工作者就应该走到百姓中间,用文艺的方式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积极反映基层的火热生活,“在我们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上,强调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体而言,就是既要把剧院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更要进一步把好剧目送到基层。”
“台下是一波又一波的热烈掌声,台上是一次又一次的返场演出,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真情交融。”《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余宁代表经常参与文联系统的文化惠民活动。他说,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强化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践行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为内容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把文化惠民活动引向深入。
10年来,在中国文联的组织下,“送欢乐,下基层”,“聚焦新农村,文艺为农民”,“文艺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百花乐万家”、“走进文明社区”等活动在各地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了他们的文化权益。
“记得有位艺术家说过,‘被人民需要是一种幸福’,这代表了所有艺术家的心声。”余宁代表说。
把文化设施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调动他们参与文化的积极性
流传于江西省星子县的“西河戏”,曾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泉镇村民游先斌是个戏迷,他发现如今不仅送戏下乡的次数比往年频繁,而且离家不远的县城建起了专门的戏院,每个星期都有一两场演出,“真是过足了戏瘾”。
“对于文化惠民,现在有个形象的说法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丹丹代表说。
赵丹丹欣喜地发现,如今的基层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她所在的乳源县还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老百姓能享受到丰富、立体的文化服务。同时,瑶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和传承,“现在的基层文化建设面貌喜人,看得见、摸得着,一年一个样”。
宁波市鄞州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汽车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一个亮点。在一些边远地区或企业单位、建筑工地、学校、社区等地,不具备设立图书馆的条件,但人员相对密集,阅读需求又迫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08年开始,鄞州区政府拨专款购置了专门的图书流动车,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启动了“汽车图书馆”的流动服务。
“1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更加高效,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措施更加有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公共文化质量进一步向高位提升。”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代表总结道。
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内在力量
11月3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在魏桥镇崔八村举行“百姓看变化 喜迎十八大”主题党史书报展,展览以近十次党代会、党的建设、党领导下中国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展出了2万余份报刊。展览资料来自该村76岁的老党员傅延常多年的收藏。
在基层的演出过程中,李树建代表发现,优秀的精品剧目,能让老百姓在无形中受到启迪,引发他们的思考,并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他认为先进文化建设应该贴近百姓、面向基层,更大程度地挖掘出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文化民生;又要坚持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重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通过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陈伟俊代表说。
打开中国摄影家协会网,首页是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正在征稿。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王瑶代表说:“这项活动旨在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摄影人观察生活、关注现实。我们希望农民兄弟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还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真正的主角。”事实上,已经有众多的农民画家、农民作家、农民书法家等迈入国家级的文化场所,甚至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从“欣赏文化”到“参与文化”再到“创造文化”,老百姓在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地位正在发生着转变。(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