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靠隐蔽自己消灭敌人,被称为“水下杀手”。噪声,是潜艇的致命弱点,因为在反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
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琳,30年来在“声隐身技术”领域一路攻坚克难,先后研发出五代舰船隔振系统装备和系列核心元器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自己“把潜艇藏起来”的夙愿。
瞄准潜艇“软肋”
1981年,何琳考取海军工程学院轮机工程学科施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与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瞄准潜艇噪声这一“软肋”,向声隐身技术发起冲击。
何琳主动担起潜艇隔振装置的研制任务,带领课题组经过数年的调研、上万次的实验,最终攻克某潜艇隔振降噪技术难题。隔振装置使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了,但噪音还可以沿着连接在机械设备上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潜艇还是很容易“暴露”自己。
为了绝缘沿管道传递的振动噪声,潜艇上需要使用特殊的接管。多年来,国内只能采用一种落后笨重的管接头来替代,既没有降噪效果,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欲从发达国家进口该产品,又遭到拒绝。
面对困境,何琳义无反顾:“我们自己动手研发。”这种橡皮管子看上去极其普通,研制起来却异常复杂。为了验证新的工艺方法,何琳率课题组连续奋战3个多月,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符合预期的工程样品,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接管装上潜艇之后,潜艇振动噪声的二次传递被“拦腰切断”。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走一步看三步
为掌握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何琳习惯走一步看三步。某种介质隔振是世界上一门新兴隔振技术,能让数十吨甚至数百吨重的动力机械宛如凌波仙子般轻盈地漂浮在介质层上。何琳瞄准这一世界难题,进行深入论证,研发出系列产品。
技术部门一开始选用的是进口产品,一试,故障连连。这时,何琳站出来说:“我们自己有现成的产品,可以装上去试试。”这一试令人刮目相看:何琳研制的产品不仅承载能力强、可靠性高,且隔振性能优越、安装维护简单、操作使用方便,更从设计、使用和维护管理等诸方面全部实现智能化。经测试,降噪效果惊人。
何琳名声大震。用多名业内人士的话说:“何琳带来了国内减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
求个无限的“变数”
培养人才,何琳从来没有门户之见。
该校青年教员楼京俊想解决舰艇振动主动控制的问题,何琳全力支持,还把自己研究的一撂厚厚的技术总结报告毫无保留地交给楼京俊。
海军某型潜艇减振降噪科研项目,技术难度大,何琳把重担压在30出头的年轻博士徐荣武肩上,自己甘做“后援”。项目方案审查会上,面对总装、海装机关领导及数十名专家教授,徐荣武这个“毛头小伙儿”侃侃而谈,从设计思路到具体细节,从理论原理到实际操作,条分缕析,赢得在场专家交口称赞,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何琳常说:“一个人获取的科研成果再多,总是个定数;若带出几个高质量人才,他们获取的科研成果则是个无限的变数。”在何琳的精心帮助下,他创新团队里的每个年轻人都承担着2项以上的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重大突破。(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刘迎军 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