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浇水车拉人扛,我这几亩地只能浇‘保命水’,产量那是望天收。现在浇地一个人一张卡,随时都能浇,浇的都是‘增产水’,种啥都是年年丰收。”由于近年来农田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黑庙村的农民陈尚敏种粮已经连续九年丰收了。
和陈尚敏一样,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今年也迎来了粮食生产“九连增”。据目前河南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自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先后迈上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三个台阶,2011年粮食总产达1108.5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今年夏粮产量再创新高,达637.2亿斤,实现“十连增”。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粮食生产的根本变化,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河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满仓表示,农田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河南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200多亿元,抗旱灌溉3亿多亩次,有效减轻了洪涝干旱造成的灾害损失。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12倍;节水灌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短短十余年间,已累计发展2049.69万亩;全省91%以上低洼易涝和87%以上盐碱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除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
“种庄稼有句话,叫‘涝了剩一半,旱了不见面’。现在农田水利条件越来越好,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些种粮户不可能、也不敢放开手脚多种粮,种好粮。”50岁的柳学友是河南省息县彭店乡农民,他的土地合作社连续多年承包上万亩土地,除了转包出去的外,目前自家耕种的地仍有3000多亩。柳学友说,要还像以前“浇地,光水泵、水管都要拉一车,四五个人一上午也浇不了一亩地”,包这么多地根本“不敢想”。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201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4790万亩,比2001年增加了1556万亩,增长11.8%。
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万亩以上的灌区255处,有效灌溉面积2685万亩;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小型塘堰不计其数,田间工程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据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介绍,“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水利投资将达149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将达1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将达7850万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将实现新跨越。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责任。农业特别是粮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建设中原经济区,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将贯穿整个中原经济建设主线。”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无论何时,河南都将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